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卢沟晓月映山河,烽火当年破寂寥。”当七七事变的枪声穿越88载光阴,那道划破北平夜空的火光,至今仍在民族记忆的深处灼烫。新时代,我们而今的铭记,正是为了让历史的星火照亮前行的征程。
铭记“七七”烽火,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卢沟桥畔,日军的炮声震碎了北平的晨雾,却震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当杨靖宇将军在零下40度的雪原中以棉絮充饥,当狼牙山五壮士高呼口号纵身跃下悬崖,他们用生命诠释的,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如今,嫦娥团队以星辰为笔绘就航天蓝图,黄文秀用青春脚步丈量脱贫之路,边关战士以身躯为界守护山河无恙——这份穿越时空的爱国情怀,早已从战火中的呐喊,化作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自觉选择,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千年传承。
缅怀“88载”岁月,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淞沪战场,“八百壮士”以四行仓库为堡垒,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筑起“民族脊梁”;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面对日军威逼,绝食七日以殉国,用生命践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88年后的今天,喀喇昆仑高原的戍边战士张开双臂阻挡外军,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陈列的冻土豆仍在诉说“冰雕连”的不屈——这份气节,是文天祥笔下的“正气歌”,是秋瑾剑上的“报国心”,更是和平年代中国人面对挑战时“宁折不弯”的精神底色。民族的脊梁从不在顺境中彰显,而在危难时挺立,这是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坚韧。
汲取“80年”力量,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平型关中,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击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里,战士们用大刀长矛撕开侵略者的封锁线,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恰似王昌龄诗中的边塞豪情,在民族危亡时刻爆发出震撼天地的力量。而今,当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时的彻夜攻关,当公安干警面对歹徒时的挺身而出,当抗疫医护逆向而行的坚毅背影——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新时代的“战场”续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这是中华民族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密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正如毛泽东笔下的豪迈诗句,既支撑着先辈在战火中“踏破贺兰山缺”,也指引着今人在复兴路上“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卢沟桥的石狮再次沐浴和平的朝阳,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牺牲,更是要让“四万万人齐蹈厉”的精神力量,汇聚成推动民族前行的浩瀚洪流——这,才是对88年前热血忠魂最好的告慰。(青岛市市南区委组织部: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