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的召开,再次彰显了党中央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坚定决心与鲜明导向。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其深意在于通过破除束缚手脚的形式主义枷锁,换取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的“加速度”,最终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乘法效应”。
破除“指尖”之负,方能腾出“实干”之手。一段时间以来,层层加码的报表、过度留痕的考核、名目繁多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消耗了他们本应投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宝贵精力。会议精准指出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这些实践中的“新痛点”“新堵点”。减负,就是要坚决砍掉不必要的文山会海、重复繁琐的表格填报、华而不实的政务应用,把基层干部从这些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走向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
卸下“形式”之重,才能扛起“为民”之责。基层减负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检验。如果减负之后,干部只是“闲下来”而非“动起来”,那就背离了初衷。减负的本质是提质增效,是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强大动能。这意味着,干部要主动从“事务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更多地思考如何优化服务流程、如何精准落实政策、如何有效化解矛盾。要把减负释放的活力,倾注到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解决一个个发展难题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新气象,让减负的成果真正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和口碑中。
筑牢“制度”之基,始能收获“长效”之果。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制定,正是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为持续减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要持续深化整治,不仅关注“量”的减少,更要追求“质”的提升。要健全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治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同时,要压实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确保减负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总而言之,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作风变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套,才能充分激发蕴藏在基层的无穷活力和创造力,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为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惠水县芦山镇人民政府: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