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秋访北响堂寺,邂逅千年时光
时间 :   2025-11-05 17:1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海江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农历九月,秋意正浓。我怀揣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踏上了前往北响堂寺的旅途,渴望在这秋的时节,与那穿越千年的石窟艺术来一场深情邂逅。

车缓缓驶入峰峰矿区,北响堂山便在远方映入眼帘。连绵的山峦像是大地的脊梁,在秋阳的映照下,勾勒出雄浑而又起伏的轮廓,恰似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画。山上的树木已被秋意染成斑斓之色,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绿的仍翠,交织在一起,宛如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山体装点得五彩斑斓,又似一条巨大的、五彩的锦缎,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screenshot-1762334330216.png

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秋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也吹落了些许树叶。它们在空中轻盈地飞舞,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最后缓缓飘落,为山路铺上了一层松软的地毯。路旁的野菊在秋风中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光芒,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这秋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偶尔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更显山林的清幽。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香和野菊的淡雅香气,每吸一口,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心肺都被这纯净的空气洗净了一般。

行至山腰,常乐寺遗址和那座饱经沧桑的宋塔首先映入眼帘。常乐寺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那些残留的基石和石柱,在秋风中默默伫立,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岁月的风雨侵蚀了它们的表面,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但从它们依然规整的排列和精美的雕刻中,仍能想象出当年寺庙的宏伟与庄严。那座九级八角的宋塔,部分塔身虽已损毁,但它依然顽强地挺立在那里,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塔身的砖石在秋阳下泛着淡淡的光,仿佛是岁月赋予它的独特勋章。

 screenshot-1762334348050.png

继续前行,北响堂山的石窟群渐次出现在眼前。那一个个幽深的洞口,宛如时光的隧道,引领我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踏入第一个石窟,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光线变得昏暗而静谧,仿佛是岁月的尘埃将光线都沉淀了下来。一尊尊佛像在微弱的光线下若隐若现,它们的面容庄严肃穆,眼神中透着慈悲与宁静。佛像的身上,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有的地方颜料已经脱落,露出了灰色的石头;有的地方石头已经风化,变得粗糙不平,但这丝毫不减它们的神圣与庄严。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散发出来的神秘力量,让我的心瞬间沉静下来,仿佛与这千年的历史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screenshot-1762334363296.png

其中,大佛洞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洞内的塔柱上三面开凿着佛龛,正面龛主尊坐佛通高 5 米,其背光以七条火龙为主体组成,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佛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庄严肃穆,带着魏晋遗风,身上繁复华丽的纹样,彰显着北齐皇室贵族的风范。在这秋的时节,站在大佛面前,我不禁心生敬畏,仿佛能看到千年前工匠们在昏暗的石窟中,手持工具,专注而虔诚地雕琢着每一刀,每一刻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信仰。那时候的秋天,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宁静而美好?他们在雕刻这些佛像时,心中又怀着怎样的期许和憧憬?

 screenshot-1762334378238.png

走出大佛洞,来到释迦洞,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窟门的雕刻极为华丽,变形为装饰图案的龙体从两侧盘旋上升,至门顶端龙首昂扬,二龙相望,栩栩如生。窟门甬道的墙壁上雕刻着缠枝纹、联珠纹饰,左右两侧还雕刻有近 2 米多高的胁持菩萨像,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两开间内各有一个大佛龛,佛龛内雕刻着手持法器的武士,威风凛凛,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门前的两只巨大石狮子,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气势不凡,它们是中国较早的建筑物门前石狮实例,在这秋的风中,默默地守护着石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继续深入,石窟中的景象越发震撼。墙壁上的浮雕如同精美的画卷,一幅幅展开。那些浮雕上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细腻入微。工匠们用他们的巧手,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都凝固在了这冰冷的石头上。在这秋的静谧中,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工匠们的凿刻声,看到他们专注的神情和挥洒的汗水。这些浮雕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对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穿越千年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

 screenshot-1762334392559.png

刻经洞同样令人瞩目,它开凿于北齐天统年间,洞窟外形受印度教派风格影响,呈现出覆钵塔的造型。洞内刻满了经文,这些经文是中国佛教刻经文化的重要源头,唐邕在此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此后这种做法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刻经文化体系。抚摸着石壁上的经文,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刻痕,仿佛是历史的密码,记录着千年前人们对佛教的尊崇与信仰。在这秋的时光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刻经人的虔诚与执着,以及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历程。

然而,当我看到石窟内一些佛像的头部缺失,心中又涌起一丝悲哀。这些残缺的佛像,是历史的伤痛,也是岁月无情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苦难与沧桑,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在这秋的季节里,它们更像是一种警示,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能够继续穿越时光,向后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screenshot-1762334406981.png

走出石窟,阳光重新洒在身上,我仿佛从一场千年的梦中苏醒。沿着山间的小径继续攀登,山路两旁的树木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的此次旅程鼓掌。越往上走,视野越发开阔,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山脚下的村庄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在秋风中缓缓升起,仿佛是人间烟火与历史古韵的交织。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充满了我的肺腑,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历史的厚重。山风在耳边呼啸,它像是北响堂山的使者,向我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那些战争与和平,那些繁荣与衰落,都随着这山风飘散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screenshot-1762334420406.png

在山顶停留了许久,我才开始下山。这一次,我的脚步变得缓慢而从容,我想要把北响堂山的每一处风景都铭记在心中。路过那些石窟时,我再次回望,心中满是不舍。这一次秋访北响堂寺,让我与这穿越千年的石窟艺术有了一场深情的邂逅。这里的每一处石窟、每一尊佛像、每一道刻痕,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历史老人,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screenshot-1762334434646.png

离开北响堂山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慨。这座古老的石窟群,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宝库,它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在这秋的季节里,我与北响堂寺的这场邂逅,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心中一段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张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