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好好对待敢说问题的人
时间 :   2025-10-16 18:1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领导干部要有一种能力,也要有一种气度。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气度,是允许别人指出问题、帮助自己改进。现实中,“喜鹊报喜,众人皆欢;乌鸦报忧,反遭冷眼”的现象并不鲜见。报喜当然需要,能鼓劲、能聚气;但只有报喜没有报忧,风险就会悄悄积累,小问题拖成大隐患,最后“惊雷”一响,谁也兜不住。成绩是过往勋章,问题是未来路标。对敢讲真话、善提问题的人,不能视作“刺头”,更不能贴上“泼冷水”的标签,而要当成队伍里的“烟感器”“前哨站”。


态度上要“闻过则喜”,把“报忧者”当战友。领导干部要明白,报忧不是挑刺,是负责;指出短板不是砸场子,是补漏洞。一个单位的风险点,往往最先被一线干部和专业骨干“嗅到”。他们看得见流程的卡点、制度的空档、执行的偏差。如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提醒者“穿小鞋”“泼冷水”,时间久了,大家就学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过来,谁敢讲真话、谁善提问题,就为他撑腰鼓劲;一次提醒有回音、一次指正有改进,组织的“免疫系统”就被激活了,队伍的战斗力也就上来了。


机制上要“以制固常”,让“敢报忧”有依托。态度表明不够,制度要兜底。要完善问题直报、容错纠错、回避干预等配套制度,明确“报忧渠道”“办理时限”“反馈标准”。对重大风险隐患,允许越级直报、专线专报,建立闭环督办;对带病项目、带险决策,设“急刹车”和“倒挡”,该暂停的暂停、该纠偏的纠偏;对因为认真负责、据实上报而引发的阶段性波动,启动容错免责,避免“谁动谁背锅”。制度的意义,就是让敢担当者“可为、有为、无后顾之忧”。


方法上要“瘦身提质”,让总结材料回归“工具性”。一味“唯成绩论”,材料越写越厚、问题越藏越深,久而久之,基层疲于“拼彩虹”“堆亮点”,真实情况被“包装”遮蔽。总结报告要“瘦身”,把篇幅让给问题,把精力用在方案。少些“成绩渲染”的套话、空话,多些“素颜直面”的数据、案例;问题写清“症状—病因—对策”,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标准明确。会议发言、督查反馈也要改一改,少表态、多复盘;少“过镜头”,多“进现场”。把“好看”让位于“好用”,把“响亮”让位于“管用”。


作风上要“直面硬碰”,把“报忧”变成“解忧”。听进耳朵里,更要落到腿脚上。对“报忧”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需要协调的限时办结,确实难啃的挂牌督办。领导干部要带头到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去,把“会场决心”变成“现场决策”,把“文稿方案”变成“施工图纸”。对“老大难”,敢于涉险滩、敢于动奶酪,敢于打破既得利益的小圈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让大家看到:报了忧,不是多了麻烦,而是问题真能解决。


敢讲真话者,是组织最稀缺的“清醒剂”,是事业最可靠的“压舱石”。把“报喜”的力量用来凝聚人心,把“报忧”的智慧用来规避风险;让敢报忧者有位置、有体面、有成长。唯有如此,改革的航船才有“前舱瞭望”,事业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一句话:把敢说问题的人当宝贝,把解决问题当本事。(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