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减负瘦身,莫让“变异负担”架空好政策
时间 :   2025-08-25 15:4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来,基层减负工作成效显著,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有的督导检查摇身变为“评估调研”,有的明察改为“暗访”却提前通知,有的文件精简却催生大量“补充说明”……这些披着新外衣的隐形负担,正在以更隐蔽的方式消耗基层干部精力,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变异负担”之所以值得警惕,在于其具有迷惑性和反噬性。表面上,检查次数减少了,调研时间缩短了,汇报材料精简了;实际上,预设路线、提前彩排、数据美化、过度留痕等“预备动作”一样不少。某乡镇干部坦言:“过去迎检准备三天,现在‘评估’要准备一周——既要展现‘原生态’,又得暗藏‘精心设计’。”这种形式主义变种,不仅违背政策初衷,更让基层陷入“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怪圈。


究其根源,是某些地方政绩观尚未根本扭转。当“不出错”逻辑取代“干实事”逻辑,当过程留痕重于实际成效,基层工作就容易异化为“精致的表演”。评估调研本应是发现问题、倾听民意的渠道,若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检查考核,不仅助长弄虚作假之风,更会架空政策本意,损害政府公信力。


根治“变异负担”,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破除“材料为王”的惯性思维,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实际发展成效作为核心指标,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会。二是强化监督机制。上级部门应当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看真场景、听真声音,对伪装式调研、表演式迎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三是激发基层主动性。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从“怕问责”转向“敢作为”,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执行者。为他们卸下有形无形的负担,就是为治理效能赋能。唯有持续拧干形式主义的水分,才能让好政策真正释放红利,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