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热线里的 “真功夫” 不能只靠一把手 “坐班”
时间 :   2025-08-25 15: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海门 “一把手” 接诉的实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干群连心的锁。可要是这钥匙总挂在墙上当摆设,锁芯早晚得生锈。群众最担心的是什么?不是领导不接电话,而是电话接完了,问题还是 “涛声依旧”。怎么才能让这场 “热运行” 变成长久的 “恒温机制”?关键得解开三个疙瘩:


一要防 “人走茶凉”,用制度的刚性代替领导个人的自觉。要是这项活动全靠书记局长的 “觉悟” 来推动,很容易随着人事变动就降温。海门的三色预警是个创新,但预警之后更得有 “硬约束”:把群众诉求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的核心指标,权重不能低于 30%;建立 “首接负责制”,第一个接听热线的领导得全程跟踪,做到 “一人一案一档案”;实行诉求办理终身可追溯,群众三年内都能对处置结果 “翻旧账”。当干部的晋升评优和热线那头的叹息声挂上钩,“接诉” 才不会是临时任务,而会成为政治生命线。


二要破 “数据迷宫”,让群众的声音穿透官僚体系的夹层。很多诉求 “处置不到位”,根子就在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海门 71 件烂尾事项里,80% 都涉及跨部门协调。这就需要打通 12345 平台和纪委监委 “作风监督” 系统,对推诿拖延的事项自动触发红色督办令;用大数据分析诉求热点,生成 “民情压力指数”,实时推送给决策层;每个月公开各部门的 “办结率排行榜”,排名最后的单位得在常委会上 “解剖麻雀” 说清楚。技术赋能不是要取代干部的担当,而是要让群众的声音穿透 “衙门围墙”,直接传到治理中枢。


三要治 “心态病灶”,让干部从 “要我听” 变成 “我要听”。有些干部把接热线当成 “负担”,就怕直面矛盾。海门有位局长刚进热线时 “手心冒汗”,可连听了 8 个投诉后反而豁然开朗:“原来老百姓要的不过是一句公道话。” 解决这个问题,得建立 “换位体验” 机制,新提拔的干部必须在热线岗位实践 15 天;设置 “诉求典型案例库”,把尖锐的矛盾变成干部培训的教材;对敢于接 “烫手山芋” 的干部实行 “容错备案”,只要是出于公心,就算处置有失误也不作负面评价。当干部在热线里读懂了 “沉默的大多数” 的心声,接诉才能从政治任务升华为价值认同。


海门的探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真问题,也照出了真担当。但长效机制不在 “一把手” 坐班的次数,而在能不能让每个普通干部都成为 “民声传感器”。等到有一天,群众不用盼着领导接电话,因为每个办事窗口都像热线一样高效 —— 那才是治理现代化最动人的图景。(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