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社区是最小的国家。当就业的脚步走进社区大院,当治理的温度送到家门口,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样子。在山东泗水县,越来越多的社区工坊悄然生根,不仅托起了宝妈、银发族的生活希望,也让社区这块“一平方米”的空间,释放出一公里的民生能量。
面对家庭照料重、岗位获取难的现实,不少人常常进退两难。而今,岗位“走下楼”、培训“搬进家”、托育“接上手”,过去只能二选一的生活,如今可以左右兼顾。这是服务理念的转变,更是治理格局的重塑。
从集中安置到社区嵌入,从线下跑腿到精准推送,泗水县的探索告诉我们:就业,不只是岗位的堆叠,更是服务的重构。不是让群众适应政策,而是让政策适应群众。工坊建在身边,信任就种在心里。
多部门联动,打通堵点卡点;多资源统筹,撬动微小空间。一个社区工坊,也许只是几张工作台,但背后却连着上岗培训、技能成长、家庭照料。托起的,既是群众的生活,也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有人在工坊里实现第一次就业,有人在这里完成技能转身,有人带着孩子一边干活一边生活。一个个小场景,串起的是治理的大叙事。服务不再是单向供给,而是居民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数据显示,泗水县已建成各类社区工坊115家、儿童家园21处,带动4000余人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善,是一份份靠双手挣来的踏实感。
这样的变化,不是轰轰烈烈,却润物无声。把政策送到炊烟起处,把服务做到心坎深处,让家门口成为就业的起点,也成为信任的落点。这不仅是一次就业的拓展,更是一次治理的更新。
走好“就业+治理”这条路,需要理念更前、脚步更实、机制更活。只要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发力,把每一处“微服务”做细、做实、做温暖,就一定能让千家万户稳稳地立在社区这片小天地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