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能战”,说到底不是文笔问题,而是作风问题。对机关干部来说,写材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职责所在。该动笔时不动笔,该担责时不担责,只想“润色”不愿“起草”,不但误了事,更显出心浮气躁、担当不足。
眼下,一些单位习惯性把“先拿个初稿”挂在嘴边,看似协同,其实推责。一句“你们先写着,我们再加工”,把本应由机关承担的谋篇之责转嫁给基层,让基层既当“执行员”,又当“文案员”。材料起草,最能看出责任感,也最能映出工作作风。只想“动嘴皮、不动笔”,机关的定位便失了准,分内的事也变了味。更有甚者,把写材料变成“填空题”:上面点题、下面作文,领导列纲、基层填空。一些文稿看着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种文风虚浮的背后,往往是作风漂浮。时间久了,不但折腾基层、耽误落实,更会让群众对政策打折扣、对组织失信心。
材料不是“漂亮文章”,而是桥梁,是抓手,是干实事的路径。倘若机关只图文字好看,不问实际问题;只会从基层“索稿”,不愿深入现场,那写得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笔下没真情,纸上无实据,材料就是空话,政令也落不了地。
党的工作讲求实事求是,起草文稿亦然。真正写得好,不在辞藻,而在思考;不在套路,而在内容。机关要把责任扛起来,调研做扎实,材料写过硬。哪怕语言朴素,只要贴近实际、落得下地,也胜过“堆砌排比、掩盖问题”的假把式。
“提笔能战”不是对机关干部的高要求,而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些人怕写材料,说白了是不敢负责;有的搞“文字包装”,看重修辞不管实效,说到底是政绩观偏了。写材料不是写小说,不需要粉饰太平,更不能靠“拿来主义”。一字一句写下来,才知问题在哪、底数是多少、思路是否清晰。
当然,写材料不等于闭门造车。恰恰相反,越是贴着地气写,越需要脚踏实地调研。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素材上来,把文稿写在田野里、街道上、车间中。只有心中有数、笔下才有物;只有动过脑子、文字才有力道。
文风连着作风,作风关乎党风。机关单位必须收起“甩手掌柜”的心态,拒绝“照单全收”的做派。凡职责所在,必须亲力亲为,哪怕是材料小事,也要写得有血有肉、有话可讲、有事可落。
发扬“提笔能战”的好作风,说到底,是种责任,是种态度,是种能力。机关干部写得出、写得实、写得准,才能传得清、落得下、干得好。在新时代的答卷上,愿每一支笔都写出责任的重量、群众的关切、实干的温度。(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