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个别地方政府公文抄袭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刺痛了不少人的神经。原本是服务群众、传达政策的文件,却在一些人手中变成了“套模板、拼拼凑凑”的应付之作。有的换个地名就照搬,有的干脆互相抄写,文件看着整齐划一,却了无生气。百姓看在眼里,感受不到诚意,只觉得冷冰冰、空荡荡,甚至觉得政府离自己越来越远。
抄来的文字,说不清问题,也触不到人心。群众读了,只觉得空泛无物,不知所云。更糟的是,这样的文件落不了地,推不开门,基层干部看着干着急,拿它没法使劲,时间一长,劲头也就被消磨了。说到底,抄袭不是笔头的事,是作风出了问题。文风漂着,行动就飘着,脚不沾地,心自然进不了人。信任这东西,一旦耗尽,就再难追回来。
问题的症结不在文字,而在态度。没有脚踏实地的调研,没有对民意的敏感捕捉,再好的文笔也写不出有生命力的内容。治理的根基扎不下去,政策自然落不下来。虚文浮语背后,是作风漂浮、担当缺位,更深处还涉及政治判断力和群众立场的缺失。如果这股风气得不到扭转,对制度的伤害远比一篇假文件来得更大。
要让公文重新“站起来”,得让它从泥土中长出来。干部写材料之前得先出门,多跑几地、多听几人、多看几样。不是为了应付一个数字的“调研次数”,而是真把问题带回来、把情绪带回来、把生活的细节带回来。那些用双脚丈量出来的内容,自带温度,也最容易进入人心。文字终归要落笔成行,但更重要的是它有没有沾染生活的气息。
同时,也不能让制度“失声”。对照搬照抄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该追责的追责,该通报的通报。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帮得上忙,系统比对配合人工审核,堵住抄袭的口子。但防住了形式,还得立起标准。把公文质量纳入干部评价体系,让大家知道:写好一份文件不是负担,而是能力的体现、责任的体现。
安徽金寨县茶产业政策的诞生,源于泥土里的温度。起草组用双脚丈量全县16个乡镇,扎进茶山、叩开农户门扉,三百多次面对面交谈,让问题浮出水面、让数据透出暖意。两个月的反复打磨,褪去浮华,凝成这份带着茶香的文本——茶农指尖划过便点头:“看得懂,用得上”;企业订单簿上见真章。管用的政策从不靠辞藻堆砌,只因它从大地生长,向现实作答。
公文之于治理,如筋骨之于躯体,轻不得,也虚不得。只有用心用情、实事求是地写好每一份文件,才能把党的温暖和政策的力量,稳稳地送到群众心头。(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