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划出了清晰坐标。《条例》强调健全培训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这既是制度保障,更是对培训质量的期许。制度如渠,执行如水,要让干部培训真正滋养成长,既需要“渠”的规整,也需要“水”的灵动——在制度化框架中留足“灵活教学窗口”,正是让培训活起来、实起来的关键。
制度是干部培训的“压舱石”。从课程方向到考核标准,统一的规范确保了培训不偏航、不走样,让党的创新理论能稳稳当当走进课堂。但干部不是标准化零件,治理更不是流水线作业。面对千差万别的岗位需求、日新月异的基层实践,若培训全程“一刀切”,就像给南方的稻田浇北方的水,给山区的土地施平原的肥,再精细的制度也难结出实效的果。
不少基层干部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揣着工作中的堵点难点来听课,结果课表还是三年前的老样子,案例依旧是“过期新闻”,老师在台上念PPT,学员在台下记笔记,笔记本记了半本,心里的困惑却没少半分。这样的培训,就像隔着玻璃看风景,看得清轮廓,摸不到温度,更学不到解决问题的真招。干部教育的生命力,从来都藏在“按需施教”的细节里,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形式中。
所谓“灵活教学窗口”,就是在统一课程框架里,给针对性教学留块“自留地”。就像沿海城市的干部培训,海风里都能飘进几分务实的内容——宁波、青岛这样的港口城市,不妨加入跨境电商合规、港口智慧化运营的实操案例;深圳、珠海的课堂上,涉外纠纷调解、自贸区政策落地的经验分享自然不能少。而在西部大地,培训内容则要沾着泥土气:云南的乡村振兴课,多讲讲高原特色农业如何对接大市场;四川的基层干部培训,加入山地灾害应急处置的实景演练;新疆的课堂上,民族团结与乡村产业融合的案例更该成为重点。这些带着地域烙印的内容,既不越制度的“红线”,又能精准对接干部的“需求点”,让课堂和岗位真正“手拉手”。
教学方式的灵活,更能让培训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现在的治理难题越来越复杂,单靠“你讲我听”根本不够。不如把课堂搬到项目工地上,让干部在拆迁安置现场学群众工作技巧;挪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调解邻里纠纷的模拟场景中练沟通能力;扎进企业车间,跟着技改项目学产业链思维。去年有个地方搞防汛培训,直接把学员拉到曾受洪水侵袭的村庄,现场复盘抢险过程,模拟险情再现时的物资调配、人员转移,这样的课听下来,干部心里才有底,遇事才不慌。
留“灵活教学窗口”,从来不是给制度“松绑”,而是让制度更有“弹性”。就像一棵大树,制度是主干,定方向、立根基;灵活性是枝叶,吸养分、展生机。主干不歪,枝叶才能舒展;枝叶茂盛,主干才显生机。干部培训既要守住政治引领的“定盘星”,又要打开实践创新的“透气孔”,这样的培训才能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温度。
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处处是新课题:乡村振兴要蹚新路,基层治理要破难题,高质量发展要寻新机。这对干部的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条例》说要“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就是要求培训必须跟着实践走、贴着需求办。制度是“定盘星”,确保方向不偏;灵活是“润滑剂”,让培训更接地气。两者拧成一股绳,干部才能在课堂上学到真东西,回到岗位上干出真业绩。
干部培训是门细功夫,既要守得住原则,又要放得开手脚。在制度框架里多些“量体裁衣”的用心,在教学创新中多些“对症下药”的智慧,让每一堂课都能击中干部的“痛点”、解决工作的“难点”,这样的培训才能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加油站”,为民族复兴的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