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了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的一则消息:当地正全力破解村级班子“青黄不接”、结构不优的问题。干部来源不广、培养跟不上、用得不实——这些问题如同隐在村庄里的浅沟,看似不深,却足以绊住乡村振兴的脚步。余江区用拓宽来源、精准选育、结对帮带、跨村代培、动态管理等一连串实招,织出了一张“选—育—用—管”的细密之网,把好苗子接到手里、放到田里、锻到事里,让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站在了舞台中央。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带着群众闯市场、下田地、开大会的“领头雁”。储备后备力量,就像村里秋收前的粮仓——只有仓里装得满、粮粒晒得干,关键时刻才能吃得上、用得稳。余江的实践告诉我们:储得实、用得上、干得好,才能让村级后备力量根深叶茂。
储得实,要眼界宽、手上准。后备力量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替补,而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中坚。数量要够,质量更要硬。余江区要求“每村不少于2人”,视野伸向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能工巧匠、优秀党员——既找“屋里的”,也盯“在外的”。他们通过组织推荐、群众评议、个人自荐三道筛子,把那些政治可靠、心系乡村、能挑担子的好苗子找出来、存进来。
用得上,要在真刀真枪里长本事。储备干部不是“摆样子”的花瓶,要在岗位上顶得住、干得好。余江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建设工地、信访一线——党校培训“补脑强筋”,结对帮带、跨村代培“墩苗壮骨”。尤其是跨村代培,让缺人的村子用得上人才,让后备干部接得住重担。只有在项目建设、矛盾调解、集体经济发展的“热锅”里翻滚过,才能在关键时刻稳得住阵脚。
干得好,要让能者有台、庸者让位。储备不是“铁饭碗”,更不是“编外养老院”。余江区给每个人建档立卡,列正负面清单,动态调整——能干的往前推,平庸的退一退,懒散的请下场。同时,让后备力量领办合作社、牵头产业项目,既能在舞台上唱主角,也能在成绩单上有分数;既有政治上的培养使用,也有经济上的激励回报,让干劲像春水一样不断涌出来。
村级后备力量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储备要常补、使用要常新、考核要常紧、激励要常在。只有这样,这支队伍才能一直满仓满罐、枝繁叶茂,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脊梁。(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