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近年来,四川富顺在党建引领下,用“邻家大院”模式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小区、院落。把公共空间打造成居民庭院,把治理平台建在居民身边,党员、邻人、物业、单位等力量汇聚构成治理合伙人矩阵,不再让问题积压,不再让诉求滞后。“邻家大院”以“近在脚下”的亲切感让群众真切感受党组织就在家门口。
让党组织的声音更接近人心、让服务离生活更近一步,是基层治理绕不开的命题。过去我们常讲阵地下沉、组织延伸,但往往停留在文件里、口号上。富顺的做法显得接地气得多,把党组织真正搬到了院子里,让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人、说上话、办得事。一个大院,既是场所,也是平台,更是一根纽带,把组织和百姓串在了一起。
吉祥社区的“睦邻小筑”,几乎每天都有动静。原本一栋楼住着几十户人,见面不打招呼也不稀奇。如今不同了,唱歌的、跳舞的、打太极的都聚到一起。更重要的是,事儿能在这儿说开、说清。物业有问题,业委会牵头,院长来协调;老人问医保,网格员在小黑板上写流程;有的孩子没地方写作业,干脆弄了个“邻家书角”。一来二去,邻里熟了,心也近了。大家常说,大院像是“老家那口坝子”,坐下来什么都好说。
当然,这样的好经验也不是搬到哪儿都灵。一些小区地形复杂、住户结构杂,光靠一个“院”未必管得住;有些地方志愿者不稳定,活动搞一阵歇一阵;还有的地方,议事流于形式,缺人、缺钱也缺心气。要让“邻家大院”不止好看,还要好用,光靠一腔热情不够,还得把事做细、做实。
比如,不妨因地制宜设院,别追求千篇一律。老小区有老办法,农村湾子有农村味,关键是让人愿意来、留得下。再比如,要把“人”这条线织密,党员、楼栋长、院长、志愿者都不是摆设,他们得动起来,有话语权,有工具箱。再者,议事要真议事,不是来一趟贴张照片走人。要让群众真觉得,自己说得上话、能解决事,才会愿意参与。
“邻家大院”没有多宏大的使命,但它解决的,正是居民最牵挂的那些事。社区治理做得细不细,群众心里最清楚。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小黑板,有时候比几张会议纪要更有用。让大院常有人来、常有事办、常有话说,党组织的作用就不是挂名,而是真正在生活里扎了根。(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