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背包装“家签”,暖民心解难题
时间 :   2025-08-06 17: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家门口的签约服务,不新鲜。但把服务装进背包、走进村头巷尾,做出温度和实效,这样的做法,却让人眼前一亮。8月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安徽金寨麻埠镇的“背包式家签”就是这样,一群干群背上政策包,挨家挨户走访,用脚丈量民情,用服务换信任,硬是把政策讲活了,把服务做细了。别看只是换了个形式,带来的是态度的转变、作风的下沉,是组织工作真正“沉得下、接得上、落得实”的一次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工作要往深里做、往实里走。老百姓其实不图形式,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人惦记、来没来过家门、说的话能不能听懂、办的事靠不靠谱。背着包走村串户,不光是服务的动作,更是态度的体现。家签本是健康服务的细活,做得好不好,关键不在纸上,在人心。干部能不能放下身段,坐到炕头上聊一聊,顺着灶台边听一听,百姓心里是有秤的。


金寨的做法让人看到,服务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走出去、沉下去,是唯一的通路。村民坐在院坝边,听年轻干部讲医保政策,有人皱着眉反复问,有人记在本上回去和老伴商量。年纪大的腿脚不便,网格员干脆上门帮着点手机、签协议,签完后还问一句“家里有没有药快吃完的?”这不是任务,是惦记;不是流程,是关系。一纸签约,背后是信任在发生变化。


但凡事不怕难,就怕假认真。一些地方也有“背包”,可内容单一、工具缺位,有的地方下乡宣讲十分钟、拍张照片就撤,这样的“背包”再红也出不了实效。有些一线人员并不了解政策本意,说不清、讲不明,反让群众误会了好意。再有,服务做了,却没有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跟上,久而久之也容易松劲。要让“背包式家签”不流于形式,关键是把它变成一种制度习惯,而不是阶段动作。


服务群众,从来不是靠声音大,而是看谁走得勤、问得细、帮得实。一个背包,一段路程,一个午后的交流,也许就是群众最在意的一次“组织到访”。让这样的背包不止于一地、不止于一时,就要让制度托得住、队伍撑得起、机制跟得上。背包小,民心大。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进百姓屋里的初心。(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