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别让“廖化作先锋”成为农村用人常态
时间 :   2025-08-05 22:1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俊如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村里选干部,不能总靠“老面孔”兜底。干事创业,需要的是能扛事、敢碰硬、肯奉献的人,而不只是那个“年纪最长”的人。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健全村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三年储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建强村党组织,关键在人,关键在“带头人”。谁来带头,怎么培养、怎么用,是摆在很多地方面前的现实问题。


现实里,一些地方仍面临干部老化、青年断档的困境。中部某村,一位近六十岁的书记已经连任三届。镇里也想换人,多次动员,报名的人不少,但干不久;愿意干的,常常又不愿回来。结果还是“老书记”继续挑头。这类情况,在不少乡镇并不陌生。


早在2022年,全国村“两委”换届完成后,平均年龄已降至42.5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结构。但一些地方干部坦言,哪怕真想换,也找不到合适人选,“不是不换,是没人可换”。眼看一些村干部年纪越来越大,却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这事拖不起等不得。


也有地方在主动破题。德清县搞了个“村播新苗”项目,鼓励年轻人返乡参与村务,先列入人才库,再由老书记带着干、手把手教。2024年,全县引育“新农人”超过4000人,大多数是35岁以下。江苏盐城也在尝试实训挂职、县乡共管,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一步步培养起来。经验说明,只要路子对,青年不是没人可用,而是要有人可盼、有事可干、有望可见。


选人难,根子往往在机制没理顺。有的地方还停留在“本村本地选、熟人里头挑”,视野窄、储备少;有的则是人来了缺平台,干了没起色,自然留不住人。把“选、育、用”三个环节理顺,是当前亟须下功夫的事。要把能干、想干、有潜力的年轻人尽早纳入视野,把任务压下来,把平台搭起来,把空间腾出来。同时,待遇、保障、晋升路径也要说得清、做得实,让青年干部能留下、愿留下。


干部梯队断了茬,很多事就会陷入被动。“廖化作先锋”要是成了习惯,问题不在个人,而在用人体系出了偏差。不能等“老书记说不干了”才临时找人,更不能等“换不动”了才着急储备。组织上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人才储得足、梯队搭得稳,关键时刻才不会捉襟见肘。


乡村的事,说到底还是人的事。队伍稳定了,村里才稳;人选对了,事才顺。让年轻人能挑担子、挑得起担子,才是真正把工作落到了根上。(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