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社交” 本是积极进取的信号,却被少数干部异化为 “琢磨人” 的歪门邪道。会议室里有人紧盯领导茶杯续水时机,走廊上有人刻意 “偶遇” 汇报无关琐事,酒桌上有人刻意熟记领导癖好 —— 这些现象背后的功利倾向,正在悄然侵蚀实干生态,必须坚决纠治。
“琢磨人” 之风滋生,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与权力观偏差。把 “向上负责” 变成了 “向上依附”,同志间的关系也搞成了依附关系,将手里的权力不给老百姓办事,当成攀附钻营的工具的现象。违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根本要求。
革命年代,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百姓,唯独没有自己,一门心思扑在治沙种树上;谷文昌一辈子跟秃头山、飞沙滩较劲,就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们从没在人际关系上动过歪脑筋,可老百姓记了他们一辈子好。再看现在,有些干部把心思全用在揣摩上面的意思、拉关系上,哪还有工夫研究政策怎么落地,解决群众的难题呢?
这股风气的危害,真得看清楚。对个人来说,整天投机钻营,慢慢就丢了共产党人的本分,最后成了没真本事的 “官油子”;对组织而言,好风气会被带坏,搞成 “干得好不如说得好” 的歪循环;往大了说,政策执行会卡在中间动不了,损害的是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这可不是小事。要扭转这股风气,既得靠制度管着,更得让干部想明白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纠治此风,关键要打出组合拳。把考核尺子校准,聚焦主责主业,用政策落地成效、矛盾化解实绩、群众满意度说话,让 “琢磨人” 没市场;把选人导向树正,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严把政治关、能力关、实绩关,杜绝 “打招呼”“递条子”,让实干者有奔头;把监督网织密,对钻营者及时提醒调整,对搞 “小圈子”、利益输送的露头就打,让投机者得不偿失。
不过,倡导 “研究事”,不是不让正常的工作交往。该请示汇报的得请示汇报,同志间该协作的得协作,基层调研也得扎实去做。关键是把 “向上” 的那股劲,变成服务群众的实效。领导干部更得带好头,别让人围着捧,不搞小圈子,凭着公道正派,带出一片清风正气。
群众记不住溜须拍马的人,只认能解民忧的人;组织用不好精于钻营之徒,终究要倚重善啃硬骨头的干将。摒弃 “琢磨人” 的杂念,专注 “研究事” 的本职,才能在时代的考卷上,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案。(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