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乡村记忆的情感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愿景变为行动,无数归乡者、建设者正在将乡愁化作乡村振兴力量。
乡愁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乡村的魅力,在于它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在贵州黔东南苗寨里,非遗传承人带着年轻人复原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江西婺源篁岭村通过“晒秋”民俗活化,将农俗场景转化为文旅IP,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文化因乡愁而生动,乡愁因文化而厚重,守护好乡村的文化根脉,就是守住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乡愁是人才回流的情感引擎。乡愁的牵引,让越来越多“城归族”回到乡村,成为振兴主力军。湖南十八洞村90后返乡青年施林娇,用直播带货让苗绣、猕猴桃走出大山,带动全村电商销售额破千万。乡愁不是羁绊,而是动力,当“归雁”成为“头雁”,乡村便有了引得来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的底气,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
乡愁是治理创新的柔性纽带。乡愁里有天然的信任基础,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韧性。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实践中,乡贤牵头制定村规民约,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等乡愁记忆转化为治理共识。乡愁所蕴含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让乡村治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实现治理有效与人心凝聚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代在变,乡愁的表达方式也在变,唯有让乡愁与时代同频、与青年共振,才能让这份情感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人民政府:林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