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活字典”,他们中既有深耕基层数十载、熟悉治理脉络的“行家里手”,也有历经风雨考验、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标杆”。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中,老干部不是“夕阳”,而是照亮发展之路的“银发火炬”。如何用好老干部的经验、威望与热情,让他们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是新时代基层工作的重要课题。
老干部是政策落地的“宣传员”,用“乡音”传党音。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而老干部最懂基层“土话”、最知群众需求。他们经历过不同时期的改革发展,对党的方针政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开展宣传。在社区,老干部组成“宣讲团”,用亲身经历讲述脱贫攻坚的艰辛、乡村振兴的变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乡村,老干部化身“政策翻译官”,把医保新政、养老保障等惠民措施拆解成“大白话”,帮村民算好“明白账”。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比生硬说教更有说服力,能有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老干部是基层治理的“调解员”,用“威望”解民忧。基层矛盾琐碎复杂,有时“法理”之外更需“人情”调和,而老干部的威望、经验正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他们熟悉邻里情况、了解乡土人情,说话有分量、办事有公信力,往往能在“家长里短”中找到矛盾症结,在“情理交融”中化解纠纷。不少社区成立“老干部调解室”,面对物业纠纷、邻里摩擦等问题,老干部主动上门“唠家常”,用耐心倾听平复情绪,用公正建议化解分歧;在乡村,老干部参与“乡贤理事会”,协助处理土地流转、村务管理中的争议,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老干部是青年成长的“引路人”,用“初心”传薪火。“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而老干部的初心故事、奋斗经历,正是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他们中有的曾扎根边疆、有的曾投身建设,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导师帮带制”,老干部向青年干部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帮他们少走“弯路”;在校园,老干部走进课堂,讲述革命岁月、建设历程,让青少年在红色故事中感悟责任与担当;在企业,老干部以“老党员”身份带头传承工匠精神,引导青年职工脚踏实地、钻研技术。这种“传帮带”,不仅传递了技能经验,更传承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初心。(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