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在此背景下,稳就业、促发展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2025年作为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更具特殊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优先政策,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健全更加有力的就业保障体系,通过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的根本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需着力构建“引进+培育+完善”的全周期企业服务机制。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并做好土地、金融、基础设施等配套保障;要完善人才返乡入乡激励机制,在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技术人员等群体回乡发展;激励就业帮扶车间,对吸纳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激励;挖掘传统手工业、地方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带动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市场主体发展。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持续扩大就业容量。
畅通供需匹配,提升就业效能。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岗位数量,更需要优化人岗匹配效率。当前部分群体就业难与部分岗位招聘难并存,凸显服务精准性的重要。要强化党建引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市场引导、政府补贴、机构参与”的培训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大的电工、焊工、家政、电商等工种开展定向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建立就业岗位资源库,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发挥党员在就业服务一线的带头作用,通过实地走访、线上沟通等方式收集县内外岗位信息,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实现精准匹配。同时,要用好劳务协作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定期组织专场招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持续开展“点对点”劳务输送服务,通过包车、专列等方式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精准对接,降低求职成本,提升就业稳定性。
强化兜底保障,守住民生底线。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要健全分类帮扶机制,筑牢民生安全网。对脱贫人口、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进行动态摸排,建立帮扶台账,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结合乡村振兴需要,开发乡村保洁、护路、管水等公益岗位,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安置。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对已就业人员定期回访,提供技能提升、职业转换指导等服务,帮助稳定就业。加强政策协同联动。推动就业援助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有效衔接,形成帮扶合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党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榕江县车民街道:吴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