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开会稀稀拉拉,干部说话没人听,现在党支部带头干实事,党员冲在前头,群众打心底里信服!”秋日清晨,站在自家猕猴桃园里,通道县坪坦乡半坡村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吴敏,望着满枝沉甸甸的果实,话语里满是感慨。如今的半坡村,青瓦木楼错落山间,产业基地生机盎然,鼓楼里歌声悠扬——这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侗族古村落,正借着党建引领的“红色东风”,走出一条产业旺、治理优、文化活的乡村振兴路。
建强“红色堡垒”,闲置山地变“聚宝盆”
曾经的半坡村,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陷入发展困境。转折始于村党支部的“强基固本”:换届选优配强“两委”班子,3名懂技术、善经营的贤达能人加入;为无职党员设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8类岗位,17名党员主动认领责任区,春耕防汛中亮身份、冲在前;针对外出务工党员多的特点,创新“云端党支部”机制,13名流动党员为家乡牵线对接3家农产品经销商。破解“资源分散”难题,村党支部牵头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半坡猕猴桃专业合作社,56户村民入社享“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服务。红心猕猴桃远销广东、浙江等全国各地,让闲置山地成了“聚宝盆”,单此一项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如今,黄精、猕猴桃、生态茶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年产值突破300万元,党支部成了村民信赖的“主心骨”。
激活“治理密码”,侗寨新风润万家
“鼓楼议事讲款词,邻里和睦乐滋滋。”在半坡村,这句俗语道出了独特的治理智慧。村党支部将侗族“款约文化” 与现代治理理念融合,探索“党建+民族习俗”新路径:组织党员、寨老、乡贤修订《半坡村村规民约》,把森林防火、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等内容改编成20余首“款词”,党员骨干在鼓楼议事会、红白喜事场合传唱宣讲,让治理要求变群众易懂乐学的生活准则。村里还推行“三长联户”机制,将全村划分为5个片区,“村两委”成员任片长、村民代表任组长、德高望重的寨老任邻长,织就“党支部—片长—组长—邻长—农户”五级治理链条。今年汛期,村党支部书记、片长欧勋带10余名党员群众连夜巡查,成功转移10余户村民;森林防火期,组长联合护林员分片巡逻,消除隐患8处。“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大家干”,近年来村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连续5年无安全事故。
擦亮“文化名片”,非遗成了“金饭碗”
“歌声飞出鼓楼外,锦线织出幸福来。”走进半坡村,芦笙旋律与侗锦织机声交织,古老文化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生。村党支部坚持“保护为主、活化利用”,让侗族文化成为振兴“源头活水”:党员牵头组建30人文艺队,不仅走遍周边乡镇演出,还远赴广西、贵州参与民俗展演,《欢迎你到侗乡来》《踩堂舞》成了半坡的鲜活文化名片。侗药康养产业更是实现 “传承”与“增收”双向赋能。党员欧良春作为侗医药文化传承核心人物,定期在村文化广场开“侗药辨识”公益课堂,培训村民120余人次,带动23户村民掌握草药技艺,人均增收5000余元。村里5家康养民宿推出“侗药体验套餐”,游客可摘草药、做药枕、泡药浴,沉浸式感受侗药文化。如今,芦笙、侗药康养等非遗项目均有党员骨干牵头传承,培养年轻传承人20余名,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村民欧仕成的“半坡人家”民宿旺季一房难求,他笑着说:“是党支部帮我们把老祖宗的宝贝变成了‘金饭碗’!”
从交通闭塞的古村落,到产业兴旺、治理有序、文化鲜活的示范村,半坡村的蝶变,离不开村党支部这一“红色引擎”。下一步,半坡村将继续以党建为魂,在壮大特色产业、深化民族治理、活化非遗文化上持续发力,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半坡经验”。(通道县坪坦乡人民政府:陆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