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基层治理”要主动为游客“排雷”
时间 :   2025-09-01 17:2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期,白洋淀外围发生的游客车辆被扎胎、遭划车、被堵路等事件,让不少专程前往“北方水乡”的游客意外“踩雷”。这不仅破坏了游客的出行体验,更对“华北明珠”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旅游环境是地方治理能力的直观体现,此类事件暴露出当前乡村旅游亟需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唯有变“事后处置”为“主动排雷”,才能守住旅游经济的生命线。


景区周边“雷区”频发,根源在于基层治理未能跟上乡村旅游发展步伐。白洋淀的拉客争客、码头管理混乱,与多地出现的“天价餐饮”“强制消费”等现象,本质上都是“流量扩张”与“治理滞后”的矛盾产物。安新县75个涉水村庄因水岸线长、旅游与民生交织,道路狭窄、停车设施不足等硬件短板,叠加管理责任模糊、投诉渠道不畅等软件问题,使得本应是发展优势的资源,反而成为矛盾集中点。


“雷区”的存在不仅侵害游客权益,更会形成“声誉受损—客流减少—经济下滑”的恶性循环。白洋淀寨里乡船工因游客未乘船便扎胎泄愤,赵北口镇农家院为争抢客源引发交通拥堵,这类行为看似是个体冲动,实则是治理失序下的“破窗效应”。当游客遭遇纠纷“投诉无门”,当经营者信奉“一锤子买卖”,最终只会导致“游客不敢来、商户没生意”。


主动“排雷”必须既解决具体问题,又建立长效机制。从解决具体问题看,安新县没有止步于个案处理,而是打出“组合拳”:公安部门迅速侦破案件并依法处置涉事者;多部门联合排查点位300多个,开展交通、经营等专项整治。


从建立长效机制来看,白洋淀同步出台《安新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在涉旅乡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将75个涉水村庄纳入统一管理框架,明确“景区—村庄”联动责任;畅通投诉渠道实现“接诉即办”;把经营者信用与经营资格挂钩,这些措施有效构建了“预防—处置—反馈”的闭环体系,打破了“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


主动“排雷”既要“利剑高悬”震慑违法,也要“服务先行”预防纠纷。“利剑高悬”方面,安新县对165家农家院实行明码标价监管,规范码头运营区域,构建经营者信用体系,用法治手段斩断乱象根源;“服务先行”方面,通过发放万余份旅游指南、提供352人次咨询服务,以精准服务减少矛盾滋生。这种“刚”能守住底线、“柔”能提升体验的模式,正是基层治理应有的“绣花功夫”。


从长远发展视角,乡村旅游要实现“火起来”更“稳得住”,必须以治理能力升级作为支撑。当前,短视频传播让越来越多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流量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治理考验。白洋淀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要“眼里有游客”,保障消费权益;“心里有村民”,引导规范经营;“手中有办法”,用精细化管理破解发展难题。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旅游从“一时热闹”变为“长久兴旺”。


基层治理的“主动排雷”,本质上是用制度优势守护发展红利。从白洋淀的水波荡漾到全国乡村的绿水青山,旅游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自然禀赋,更在于治理效能。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排查隐患,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化解矛盾,才能让每个景区都成为舒心之地,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这既是游客的期待,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