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家治理比作精密运转的巨型机器,基层治理就是无数细小却关键的齿轮;而党员干部则是镶嵌在这些齿轮中的“红色轴承”,用信仰与担当驱动着整个系统向前。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党员干部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民意的倾听者、矛盾的化解者。他们以“俯身耕耘”的姿态,将党的领导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让基层治理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一、党员干部当“穿针引线人”:用“铁脚板”走出治理新路径
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往往体现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中。党员干部的“铁脚板”,正是穿引千条线的关键。党员干部的“铁脚板”,不仅走出了问题清单,更走出了信任纽带。当群众看到党员真的“沉下去”、问题真的“解决掉”,党群关系就从“隔着一层纸”变为“心贴着心”。
二、党员干部当“创新破局者”:用“新思维”破解治理旧难题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是传统手段的“盲区”。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体现在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用创新打开局面。党员干部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创新”。当他们敢于跳出舒适区,用新工具、新方法回应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就能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创造”。
三、党员干部当“群众带头人”:用“示范效应”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的力量,源于群众的参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像火种,能点燃群众心中的热情。党员干部的示范,是最有力的动员。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员先上、党员能行”,群众就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主导者”。
四、党员干部当“长效守护者”:用“制度思维”巩固治理成果
基层治理的成效,不能靠“一阵风”,而要靠“长久立”。党员干部的担当,体现在既“当下改”更“长久立”。党员干部的长效担当,需要制度的保障。当“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基层治理就能从“靠热情”转向“靠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党员干部是绝对的主角。他们用“铁脚板”丈量民情,用“新思维”破解难题,用“示范效应”凝聚力量,用“制度思维”巩固成果。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社区的楼道里、乡村的田埂上、矛盾的调解现场、创新的试验田中;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剑河县观么镇:龙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