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其干部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威信和政策落地成效。开展开门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往学习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闭门造车”局面,让群众参与进来,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广开言路听民声,精准锁定作风病灶。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乡镇积极搭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比如,有的设立了专门的意见征集箱,有的开通了网络反馈平台,还有的组织群众座谈会。在这些活动中,群众畅所欲言,指出部分干部在调研时“走马观花”,未能真正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工作中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耗费大量时间在无意义的线上填报,却忽略了实际工作推进。这些原汁原味的意见,为作风整顿提供了精准靶向,推动整改工作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回应”。
真抓实干解民忧,把整改成效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行立改。例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流程繁琐、“门好进事难办”问题,乡镇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对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简工作群,减少不必要的报表填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靶向整改,群众办事满意度提升,干部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形成“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作风提升”的良性循环。
接受监督促长效,构建作风建设闭环。通过公开政务信息,特别是涉及民生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等群众关心的内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邀请群众担任作风监督员,对干部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进行监督评价。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群众反馈。这种全程透明的监督模式,既增强了群众信任感,又倒逼干部时刻绷紧作风建设之弦。
开门教育是推动基层作风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构建了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下一步,将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从江县谷坪乡人民政府: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