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江河湖海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去处,但每年夏季频发的溺水事故也如警钟长鸣。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溺水已成为我国0-17岁儿童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平均每天约有15名孩子因溺水失去生命。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唯有构建"预防-应急-自救-引导"四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才能为生命筑牢安全屏障。
预防为先:织密源头防护网。防范溺水的关键在于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学校应严格落实"六不准"教育,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警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溺水危害;家长需履行监护责任,尤其要看护好动辄偷偷下水的低龄儿童,避免将孩子独自留在水边。社区应联合物业对辖区内的池塘、沟渠加装防护栏和警示标识,定期排查野外游泳点的安全隐患。企业可开发智能防溺水设备,如带有定位和报警功能的儿童手环,技术赋能让安全防护更精准。
应急响应:构建快速救援链。溺水救援黄金时间仅4-6分钟,高效的应急机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各地应在重点水域配备救生圈、长竹竿等救援物资,培训社区志愿者掌握基础急救技能。水利部门可建立水域巡查制度,在溺水高发时段加强巡逻频次。同时需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打通110、120与属地救援力量的快速响应通道,确保专业救援队伍能在最短时间抵达现场。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盲目下水救人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应倡导"智慧救援"而非"逞能救援"。
自救技巧:掌握生命主动权。当意外落水时,科学自救能为生命争取生机。落水者应保持冷静,避免胡乱挣扎消耗体力,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若身上有漂浮物应紧抓不放,无漂浮物时可尝试"水母漂"姿势保存体力。遭遇抽筋时,手指抽筋可握拳后用力张开,小腿抽筋则需用手抓住脚尖向自身方向拉。特别提醒:一旦呛水切勿试图站立,应采取仰漂姿势等待救援。这些自救知识不仅要进校园,更应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治力。政府部门需牵头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教育部门可将防溺水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文旅部门应规范景区水域安全管理,媒体平台要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近年来,多地创新宣传形式,如河南推出防溺水主题豫剧,四川制作趣味科普动画,让安全知识更易入脑入心。同时应畅通监督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对危险水域隐患和违规野泳行为进行举报,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防溺水格局。
每一起溺水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从校园到家庭,从社区到社会,只有将防溺水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安全意识成为每个人的本能反应,才能真正守护好"少年的你"。这个夏天,让我们共同行动,用责任与智慧为生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碧水清波只留欢歌笑语,不见悲剧泪光。(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人民政府:石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