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的分量。然而现实中,一些“被调研”“盆景式调研”现象依然存在:路线提前踩点,对象精挑细选,座谈七嘴八舌却难听真音,报告洋洋洒洒却不见实策。如此“悬浮”的调研,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误导决策,贻误发展。唯有在提高质量上下真功、深功夫,让调查研究回归本源、穿透迷雾,方能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利器。
破“虚浮之弊”,在“深潜实情”上下真功,筑牢质量根基。
摒弃“被安排”,直插一线“摸活鱼”。 坚决破除“经典路线”依赖和“盆景”思维,大力推行“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真正沉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唯有如此,才能穿透层层“过滤”,捕捉那些汇报材料里没有的“原生态”声音,触摸那些精心布置之外的“素颜”现实,在矛盾现场感知最真切的脉搏跳动。
力戒“走马观花”,蹲点解剖“麻雀”。 克服“到此一游”的浅尝辄止,选定关键点位或典型样本,投入足够时间精力,像“解剖麻雀”般深入肌理、见微知著。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情到”,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耐心倾听家长里短中的民生诉求,细心观察生产实践中的堵点痛点。唯有深度沉浸,方能由表及里,洞察问题的本质、成因及其相互勾连的复杂网络,避免浮光掠影、以偏概全。
克“浅表之困”,在“精研深析”上下深功,提升研判水平。
穿透表象迷雾,深挖问题“病灶”。 收集信息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度加工。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既看到矛盾普遍性,更剖析其特殊性;既关注显性问题,也深挖潜在风险;既分析当下困境,也研判长远趋势。面对海量数据和纷繁现象,需抽丝剥茧,剥离无关干扰,直抵核心矛盾,揪出问题根源,避免被表象迷惑或陷入细枝末节。
强化系统思维,构建解题“图谱”。 跳出“点状思维”局限,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大时空背景和发展全局中考量。分析问题要见树木更见森林,洞察其与全局工作的关联、与相关领域的互动、与历史脉络的承接。运用系统观念,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影响,在多重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唯有如此,提出的对策建议才能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协调联动,具备坚实的逻辑支撑和可操作性。
治“空转之疾”,在“成果转化”上下实功,彰显调研价值。
聚焦痛点堵点,推动问题“真解决”。 调研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必须强化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紧扣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关键难题。调研成果要精准对接决策需求,形成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责任明确的解决方案,并建立跟踪问效机制,推动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尤其要聚力攻克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期盼。
着眼长效常治,促进制度“真完善”。 对调研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不能满足于一事一议的解决,更要深究其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善于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提炼,上升为制度规范或政策举措,推动形成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的长效机制。让每一次高质量的调研,不仅能解决当下问题,更能为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积累经验、提供支撑,实现调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延伸。
调查结束不是句号,解决问题才是终点。 唯有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沉入实践深处,以“解剖一只麻雀”的耐心洞察问题本质,以“钉钉子”的韧劲推动成果转化,方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联通党心民意的桥梁、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当每一次调研都力求“深潜实情、精研深析、务求转化”,这一“传家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实践伟力与智慧支撑。(惠水县芦山镇人民政府:吴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