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绵阳某中学食堂经理克扣学生餐费牟利的案例引发关注。表面看是食堂管理失序,深层次暴露出“陪餐制”在基层执行中沦为“纸面制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生餐桌连着民心,更关乎育人质量。要让“陪餐制”真正成为守护校园食品安全的防火墙,必须破除形式主义,吃出制度真味。
思想认识的“味觉失灵”是病灶所在。部分领导干部把陪餐当作“打卡任务”,签个字、拍张照就算完成,对饭菜质量“食不知味”。有调查显示,部分的学校陪餐记录停留在“饭菜可口”的模板化评价。这种“味觉麻痹”实质是宗旨意识淡薄,与中央“四下基层”要求背道而驰。要开展“舌尖上的初心”主题教育,将陪餐表现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让干部在咀嚼学生餐时品出责任担当。
能力短板的“营养失衡”加剧制度空转。有的校领导对食品采购、成本核算等专业领域“消化不良”,面对“阴阳菜单”看不出门道。就像案例中面包回扣的猫腻,非专业监督难以察觉。建议将食堂审计纳入校长任职培训必修课,组建“家长监督队”吸纳退休财务人员参与巡查。江苏推行“双陪餐制”,即行政领导与营养师同步陪餐,问题发现率大幅度提升,值得借鉴。
制度执行的“火候不足”导致效力衰减。当前多数陪餐制度缺乏量化标准,像“盐少许”的菜谱难以操作。要建立“温度计式”考评体系:设置剩饭率、投诉量等硬指标,后厨监控接入“阳光餐饮”平台,武汉试点“餐费追溯码”实现全流程监管。更需打好激励组合拳,对连续三年零投诉的食堂给予绩效奖励,让用心陪餐者尝到甜头。
一箪食一瓢饮,俱是育人课堂。当领导干部与学生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吃掉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作风隔阂。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就要以“陪餐制”小切口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让学生餐盘盛满公平正义的滋味,吃出新时代教育的温度与厚度。(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