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把手平放在双腿上、放松,闭上眼睛,用鼻子吸气在心里数4个数,感觉自己肚子慢慢鼓起来…停止吸气,停留一会儿,在心里数7个数…寻找回忆下自己以前有过的快乐的事情、场景,当这些场景浮现出来的时候,让自己多停留一会儿,细细体验当时放松愉快的心情,好好享受一番,好好爱护下自己......”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身科的病房里,特聘主任吴皓轻柔的声音引导着患者进行关注内在资源的放松训练。
这个充满疗愈力量的场景,是吴皓三年援疆工作的日常缩影。
2022年7月4日,吴皓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批援疆专家中五人先遣队的领队,踏上了新疆阿拉尔的土地。此后的三年间,她的心血倾注于兵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更在戈壁滩上浇灌出一片守护心灵的“绿洲”。
01 “心病还须心药医”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能帮助他们摆脱身体的疼痛,就是好医生、是恩人,但对吴皓来说这还不够。她践行着“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古训,恪守“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信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同治。正因为如此,她让众多患者在短时间内找到了心理依靠,达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因承受不了母亲离世带来的巨大打击,性格本就内向的达女士开始心情低落、心理悲观,不敢独处,总感觉耳边有人在说自己不好,常常自言自语,开始拒食被送进精神科住院。
吴皓得知后来到达女士病床边,轻抚达女士的肩背,边轻声细语用简短易懂的言语共情达女士,边端起床边的饭、温柔的说道:“来,我们先吃点东西...”她把盛满食物的勺子递到了达女士嘴边,就这样,吴皓一勺一勺喂达女士,直到达女士摇头表示吃饱了。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吴皓的援疆岁月中俯拾皆是。三年间,她累计接诊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逾2500人次,开展个体化心理治疗360余次,更成功将多例危重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02 筑起精神卫生高地
除了临床救治,吴皓更肩负着在边疆构建专业精神卫生体系的重任,作为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关键参与者,她争分夺秒。
短短三年,她协同邵医本部和柔性专家、结合当地精神卫生医疗实际需求,引进推广认知评估、多导睡眠监测、经颅磁刺激(rTMS)等8项前沿技术,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建立、完善了符合国家要求与国内绝大部分精神卫生中心类似的架构、基础建设与各项平台建设,成为中国心身医学综合诊疗中心,精神科成为兵团临床重点专科,挂牌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第一师阿拉尔精神卫生中心、阿拉尔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倾力打造集药物、心理、物理治疗(如rTMS)、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了让边疆群众“不出团”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承诺。兵团的现场评审和医保飞检给出了高度肯定:硬件设施与人员配置“符合国家标准,与国内先进水平持平”。
而一次跨越太平洋的罕见病诊断,成为这座"精神绿洲"技术实力的最佳印证。
2024年4月,25岁的古丽(化名)因行为异常被送入精神卫生中心。此前两年,她在多地求医未果。"头颅CT显示脑部基底神经节钙化,伴随严重精神症状,我们高度怀疑法尔病共病分裂情感性障碍——这是新疆罕见的病例。"吴皓立即启动妙佑医疗联盟国际会诊机制。
6月19日,基于中美专家联合诊断,古丽确诊全球罕见病法尔病。吴皓团队根据妙佑联盟的治疗方案调整用药,患者病情显著缓解。此次会诊创下两个"首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首次申请妙佑会诊,新疆首次通过该平台确诊罕见精神疾病,标志着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打开了疑难及罕见病国际会诊通道。
03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梯队
“吴皓老师来了以后很忙的,除了每周的专家门诊与特需门诊,其余每天都要跑遍一层楼,为每个患者查房、诊断、分析病情,给我们带教、指导、培养诊疗思路,前几天利用下班时间开展的培训持续到夜里十二点半,她用爱心温暖了病人、用耐心引导着我们、用赤诚之心守护各族群众的身心健康,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身科副主任李爽如是说。
重“输血”更重“造血”,是吴皓的坚定信念,她深知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手把手带教: 推行师徒结对(6对),周三晨间小讲课、午间案例督导成为雷打不动的“学术时钟”。她逐字逐句修改年轻医生的论文和标书、医护人员的科普文章。
系统化培养: 组织国家级、兵团级继教项目8次,外派医护赴浙沪进修7人次。
科研促成长: 指导团队成功申报师市级课题2项、塔大校长基金2项、院级课题2项,更有1项兵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挺进答辩。
硕果累累:三年间,精神卫生中心晋升正高1名、副高1名、主治8名,新增执业(助理)医师8名,引进本科生4名。团队壮大至56人,10人获GCP证书,多人获聘国家级、兵团级专业学会委员。刘高峰医生更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吴皓的个性化培养下,他从需要指导的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为能独立开展复杂诊疗、主持课题(师市级课题1项、兵团自然科学基金进入答辩)、发表论文的业务骨干,并带动了科室的学习氛围。
04让心理健康之光照遍四方
吴皓的脚步从未囿于诊室。
她带领团队走遍团场、连队、学校、机关,用科普驱散偏见:世界睡眠日义诊、家长学校(16期)、心理健康讲座进警营、入校园、下基层(42场),覆盖5万余人次。融媒体录播直播12场,40余篇科普文章润物无声。面对专业人员的20余场巴林特小组活动不仅舒缓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同时她/他们也获得了职业化医患关系的技能。疫情期间,她线上开讲《应激反应与自我关爱》,为焦虑的人们送去定心丸。
“你们的服务真到位,给了我们专业的治疗和温暖的照护”,患者家属的肺腑之言,印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已深植团队。“吴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让我们在安全的氛围里能自由表达、深感温暖与关怀,很感动、压力释放了…”医护人员的感言,彰显了“以员工为主体”的真谛滋润团队。由此,吴皓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2024年第一师阿拉尔市“优秀科普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05播下种子,期许未来
即使离疆在即,吴皓的目光依然投向远方:推进司法鉴定室建设、申报兵团精神卫生中心南疆分中心、加强精神卫生医疗合作和交流、拓展临床试验……
“让更多患者受益”,是她朴素而执着的追求。
“我发现这边很多人需要帮助,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我们要做的更多。”吴皓说:“我认为我们的专业从来不只是去治愈,而是需要更多去帮助来访、患者自助,从医三十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及家属的痛苦,我觉得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倾听、共情和理解,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症状、减轻心灵痛苦、身心健康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当看到患者和家属的欣喜时,不管付出了多少,感觉都是值得的。”
三年援疆路,一生边疆情。吴皓用专业与热忱,在祖国西陲筑起一座精神卫生的灯塔,她播下的专业火种与人文关怀,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必将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心灵——一幅守护心灵健康的壮美画卷,正在塔里木河畔持续铺展。(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张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