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徐少波带着对新疆的向往与使命,从杭州来到阿拉尔医院,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三年间,她担任血透室特聘护士长兼肾病风湿免疫科护士长,用专业与坚守在边疆医疗一线书写责任与担当。
以专业铸就信任:从“零基础”到“智慧血透”
初到阿拉尔医院时,徐少波面对的是一个设备齐全但流程混乱、信息化空白的血透室,这些“痛点”成为了她工作的起点。
她从最基础的制度建设入手,牵头制定《血透室护士必读》,梳理修订52项规章制度、19项护理常规、10项操作规程和27项应急预案,将分散在各处的规章制度整合成一本“操作手册”。她推动取消手工配置透析液,引入成品透析液,既保障质量又减轻护士工作量;通过血透信息化建设,实现护理病历电子化、耗材出入库自动化管理,让体重秤、血压计与血透信息管理系统联机,患者可自助完成基础检测,同时借助血透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血透患者的营养、容量和并发症管理。
“信息化不是口号,而是必须亲身体验才能发现的问题。”徐少波说。她曾在接诊区长期为患者称体重、测血压,发现流程漏洞后逐步优化,最终实现“自助接诊”,大幅提升效率。三年间,血透室从23台透析机增至42台,患者数量增长24.6%,2024年完成血液净化16520人次,成为阿拉尔医院的标杆科室。
以创新守护生命线: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并重
在徐少波看来,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不仅在于血管通路,更在于对并发症的精准管理。她成立血管通路小组,结合B超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推广扣眼穿刺、多单穿刺等技术。对于血管深、穿刺难的患者,她推广采用超声引导下内瘘穿刺,帮助患者摆脱“穿刺难”的困扰。
“有些患者觉得听诊器评估内瘘耽误时间,我只能一遍遍解释:‘这是为了保护你的血管!’”徐少波说。她通过培训让护士掌握科学评估方法,并以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为抓手,推动科室护理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2024年,她主持的CQI项目分别获院内二等奖和一等奖,成为全院学习的典范。
与此同时,她注重患者健康教育,制作宣教手册、播放视频、开展1对1指导,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她邀请邵逸夫医院专家开展60余台血管通路手术,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内瘘介入等手术填补了当地空白,让血透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以传承助力成长:培养本土医疗力量
援疆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人才接力。徐少波深知这一点,她鼓励护士晋升职称、参加考试,三年间科室中级职称增加3人,2名护士通过入编考试。她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6名新手护士,完成20名实习护士带教,并选派4名护士进修血液净化专科护理,1名护士进修腹膜透析专科护理,为科室未来储备腹膜透析护理人才。
“科研不能只靠外援,必须培养本土力量。”徐少波主持师市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2项发明专利在审。她选拔2名护理骨干参与科研培训,并担任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将科研思维融入临床实践。2024年,她带领科室成功申报兵团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以初心践行使命:从“援疆人”到“兵团人”
三年时光,徐少波从“援疆人”变成了“兵团人”。她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血透室筹建,指导医共体12团医院血透室建设,深入团场送医送健康,用脚步丈量边疆医疗需求。在徐少波的熏陶下,她的孩子也逐渐喜欢上了这里,孩子说:“想把学校带回杭州”,而她选择将兵团精神融入血脉。
“一脚踏进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徐少波说。面对沙尘天、远离家乡的孤独,她始终记得援疆的初心:“能为新疆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耀。”如今,肾病风湿免疫科独立成科,血透室环境焕然一新,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而她,也即将踏上归途,但那些制度流程、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的火种,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结语
采访结束时,徐少波笑着对团队说:“希望你们继续加油,把阿拉尔医院的护理事业做得更好!”这或许正是援疆精神的最好注脚——以个人微光,照亮一方热土;以专业之力,守护生命希望。(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赵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