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党的二十大以来,作风建设“集结号”持续吹响,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更成为年轻干部作风建设的“必修课”。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要在思想淬炼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实践锻炼中砥砺担当之志,在纪律约束中绷紧规矩之弦,始终以清风正气校准成长航向,让青春在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实践中,绽放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璀璨光芒。
以“清风”荡浊,守牢廉洁自律的“初心线”。思想是作风的源头活水,年轻干部推进作风建设,首在筑牢信仰之基。2025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要“组织全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为年轻干部划定了思想“坐标系”。部分年轻干部存在“入职即达标”的懈怠思想,将作风建设视为“阶段性任务”,殊不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111个月公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的背后,是“永远吹冲锋号”的坚定决心。年轻干部当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构建“学—思—悟”闭环,既要原原本本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刻把握“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核心要求;也要结合“由风及腐”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从“90后”干部挪用公款、“数字形式主义”等案例中汲取教训,破除“年轻就不会腐”“位低就不用严”的认知误区。唯有将作风要求内化为“条件反射”,才能在面对“人情往来”“工作变通”等考验时,始终保持政治清醒。
以“实风”立身,扛起担当作为的“责任旗”。“基层是锻造作风的大熔炉”,年轻干部若想避免“纸上谈兵”,必须在一线“蹲苗壮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基层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现实中,部分年轻干部存在“办公室依赖症”,调研时“走马观花”,解决问题“蜻蜓点水”,殊不知中央纪委办公厅早已明确将“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列为靶向整治重点。年轻干部主动走出“舒适区”,在三个维度下功夫:一是在“急难险重”中练担当,主动认领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硬任务,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二是在“小事小节”中践初心,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当作“头等大事”,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新型官僚主义;三是在“问计于民”中强本领,放下“学历优越感”,向村民学方言、向老党员学经验,收集民生诉求,推动解决难题。正如党建网所言,年轻干部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这种在实践中磨砺出的作风,才是经得起检验的“真功夫”。
以“新风”破局,激活创新进取的“动力源”。互联网时代为作风建设带来新考题,年轻干部作为“数字原住民”,更需守好网络“言行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网络空间的
延伸,要求年轻干部既要“线下”守规矩,更要“线上”树形象。当前,个别年轻干部在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泄露工作秘密,甚至利用网络搞“微腐败”,这些行为不仅违反党纪国法,更损害党的公信力。年轻干部要以“四要”规范网络言行:一要做政治“明白人”,坚决不传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面对错误思潮敢于“亮剑”;二要做纪律“规矩人”,管好微信、微博等账号,不参与“网络水军”“恶意炒作”;三要做群众“贴心人”,利用政务新媒体倾听民意;四要做文明“传播人”,拒绝低俗内容,以正能量言论引领网络风尚。正如沧浪诗话所强调,“网络非‘法外之地’,党纪国法同样覆盖网络空间”,年轻干部唯有守住网络“廉洁弦”,才能让作风建设无“死角”。(中共阳谷县委组织部:马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