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浪浪山”的风,吹过每个试图在基层土地上刻下姓名的灵魂。“小猪妖”的故事,从来不是奇幻山野的冒险奇谭,而是无数扎根基层的年轻身影的真实写照,他们在时代使命与现实挑战的交织中,历经迷茫与磨砺,最终实现思想觉醒与能力突破。基层青年干部翻越人生的“浪浪山”,绝非盲目跟风的选择,而是深植基层的坚守;不是对困境的征服,而是在实践中的淬炼与成长。
初入“浪浪山”,在角色转型中不断扎稳根基。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干部,满怀热忱投身基层,却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基层工作没有“专业对口”的安逸空间,更无“朝九晚五”的固定节奏,防汛抗旱时,需化身冲锋在前的“应急尖兵”;调解邻里纠纷时,得成为倾听诉求的“群众贴心人”,他们常自我调侃为“六边形战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串联政策与群众的“穿针人”,这根“针”既需坚韧品格应对繁杂任务,也需精准意识确保政策落地。青年干部初入“浪浪山”,首要任务便是在“全能转型”中扎稳根基,每一次数据核对,都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每一步巡查足迹,都承载着守护群众安危的责任;每一次耐心调解,都是修补基层治理“细微裂痕”的具体实践。
坚守“浪浪山”,在民生小事中探寻价值之光。影片中,蛤蟆精在“大王洞”刷锅多年,看似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随着工作的深入,基层青年干部会逐渐发现,“苦”的背后藏着成长的养分,“琐碎”之中蕴含着民生的温度。正如小猪妖在降伏老鼠精后,真正领悟到守护百姓的意义;四个小妖怪为保护孩童耗尽修为,最终收获百姓的认可与供奉。基层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为独居老人送去御寒棉被,温暖他们的晚年岁月;帮留守儿童申请助学金,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微不足道”的付出,正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光芒,也是基层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翻越“浪浪山”,以理想信念破解成长困局。“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你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影片中小猪妖的回答,跨越屏幕引发基层青年干部的强烈共鸣。“活成喜欢的样子”,是猩猩怪面对悬崖峭壁仍喊出“我是齐天大圣”的不屈;是黄鼠狼精脱下“四大天王”装扮,坦言“我从没想过吃唐僧肉,你们跟我说去取经,我才跟你们来的”的信念坚守;更是基层青年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持续对照初心校准理想实践的“偏差”、调整干事创业的“步伐”,拼凑出的具体而坚定的人生方向。这份坚守,意味着在“浪浪山”的规则定律与压力挑战下,始终守护内心的“火种”,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坚韧,这正是基层青年干部在平凡岗位上突破困境、翻越“浪浪山”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走出“浪浪山”,凭成长积淀奔赴时代新程。有人问:“翻越‘浪浪山’之后是什么?”当基层青年干部用脚步丈量完基层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焐热每一位群众的心,会发现“浪浪山”才是淬炼能力的阶梯。曾经的迷茫焦虑,转化为“向下扎根”的清醒;过往的委屈艰辛,沉淀为“向上生长”的底气。深夜办公室的灯光、走访入户的汗水、群众满意的笑容,都成为支撑青年干部成长的宝贵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基层青年干部会逐渐明白,帮群众解决一个就业难题,是为共同富裕筑牢坚实根基;推动一项产业落地见效,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绘制生动图景。所谓“浪浪山”,从来不是囿住辉煌人生的“围墙”,而是推人奋进、助人成长的“阶梯”。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直到电影的最后,“浪浪山”的小妖怪们也未曾留下姓名,或许他们没有名字,所以他们是你,他们也是我,他们映照出无数基层青年干部扎根泥土、奋力翻山的身影。(中共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委组织部:魏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