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再一次走进基层党员干部的视野之中,全党迅速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这一纸看似聚焦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日常细节的朴素规定,却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一步步剜向腐肉,极大地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以“立”取“信”,紧盯歪风邪气精准破题
这八项规定首先以“破”的惊人勇气,一举斩断了官场中盘根错节的风腐问题。曾几何时,“舌尖上的腐败”令人触目惊心,“车轮上的铺张”屡禁难止,“文山会海”耗散大量精力,奢靡享乐之风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八项规定以“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对准这些顽疾精准发力。从管住一张嘴、一辆车、一纸文开始,纪律如铁、执纪如山。昔日高档酒楼门前“公车如龙”的盛况不再,各类会议文件数量锐减,节庆礼品市场回归朴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清晰显示,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至2022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高达数十万起,处理人数逾数十万。这般雷霆之势,涤荡了奢靡享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痼疾,重塑了清朗的政治生态,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二、以“制”促“改”,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八项规定以“立”的深远智慧,构建起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表明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开启了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相继出台,制度牢笼越扎越紧,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公务接待、差旅费报销等各项具体管理规定的完善,从党内监督条例到问责条例的深化,形成了一套严密制度体系。在制度制定执行上,执纪尺度一严到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发力,“越往后执纪越严”成为鲜明信号。当群众可自由出入县委大院时,这一细微改变传递的正是权力运行的阳光化理念;当“月饼禁令”促使月饼回归平民价位,这更是制度力量穿透市场、塑造社会风气的生动体现。八项规定所蕴含的“抓常、抓细、抓长”理念,深刻融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让作风建设在制度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三、以“学”促“治”,推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
八项规定最终以其深刻实践,揭示了“治”的辩证哲学,彰显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它昭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永恒命题,其成效之卓著,源于对“小切口”与“大政治”关系的精准把握,严明纪律规矩、规范日常行为,正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基石所在。从“关键少数”到广大党员,从党内监督到群众监督,其蕴含的“以上率下”“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如《大学》所言:“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八项规定正是从“致知”“诚意”的细微处入手,最终导向“正心”“治国”的宏阔境界。
回望十年征途,八项规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的血脉,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作风建设永无止境,八项规定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当继续高举八项规定这面光辉旗帜,不断深化拓展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成果,在自我革命中锻造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前行的号角。(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人民政府:孟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