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年轻干部当在“无声处”修炼成长“三重境”
时间 :   2025-07-02 19:5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顾德政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从南湖红船星火初燃,到新时代巍巍巨轮破浪远航,中国共产党在一百零四载风雨兼程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誓言写进了山河大地。站在这个承载着光荣与使命的节点,回望先辈们用热血熔铸的精神丰碑,年轻干部更需思考,如何在“无声处”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让成长的轨迹与党的奋斗历程同频共振。答案就藏在“向内求、向前看、向阳生”的三重修炼中,在静默沉淀中淬炼初心,在劈波斩浪中锻造本领,在躬身为民中绽放芳华。


向内求,在无声沉淀中祛浮存真,把根扎进泥土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年轻干部初入职场,往往怀揣干事热情,但也容易被外界喧嚣裹挟,有的把基层当“跳板”、有的在群众工作中“摆架子”、有的总想着“一鸣惊人”,急于求成、重“显绩”轻“潜绩”,缺乏久久为功的定力。这些浮躁之气,恰是成长路上的“拦路虎”。“时代楷模”黄文秀的驻村日记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2个月走遍全村195户贫困户的扎实足迹。她在日记里绘制了百坭村贫困户的分布示意图,记下“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把“脱贫攻坚”这个宏大命题,拆解成了无数件关乎民生的“小事”。这种“无声处”的坚守,正是“向内求”的生动注脚。新时代年轻干部当以修心为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镜,把一重境“向内求”作为成长的第一课,常拂思想之尘。要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褪去“镀金”思绪、摒弃“过客”心态,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基层治理的网格里,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要常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无声沉淀中祛除杂念,留存纯粹为民之心,让信仰的根系深扎人民土壤,长出抵御风雨的力量。


向前看,在无声攻坚中破隘拓界,把肩膀练得更硬实。时代的考题,从来不会提前划重点。当下,年轻干部面对的是乡村振兴中的“数字鸿沟”、基层治理中的“矛盾疙瘩”、服务群众中的“新老难题”,稍有迟疑就可能陷入“本领恐慌”。“80后”科技工作者徐颖,面对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主动跳出“舒适圈”,紧跟时代步伐钻研新技术、新方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这种“无声处”的攻坚不正是“先前看”的内在诠释。新时代年轻干部当以修身为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为刃,把二重境“向前看”作为进阶的关键,锚定方向、勇破难关。要敢于接“烫手山芋”,主动跳入遍布荆棘与机遇的“实训场”,在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练胆魄、长才干;要主动学“新技能”,把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工具箱”;要善啃“改革硬骨头”,在破解“断头路”“办证难”等民生堵点中,把“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犹豫,变成“解决问题不撒手”的笃定。在无声攻坚中拓宽边界,让肩膀练出“扛事”的硬度,挑起时代赋予的千钧担,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自我进阶。


向阳生,在无声奉献中铸魂固本,让初心永远滚烫。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个别年轻干部在“围猎”中迷失方向,在“糖衣炮弹”前缴械投降,说到底是精神“缺钙”、信仰“失焦”。“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40余年,克服重重困难创建华坪女高,把2000多名女孩送出大山,她的办公室墙上写着“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这种“向阳而生”的力量,正源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信仰纯度。新时代年轻干部当把信仰忠诚为底,修德为要,将三重境“向阳生”作为成长的归宿,涵养正气、传递温暖。要从张桂梅校长等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拘泥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要注重在无数个“无声”的瞬间做朴实无华的小事。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补足精神之“钙”;要在实践中检验和磨砺信仰,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青春在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真正实现向阳而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年轻干部的成长,从不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在静默处的“深耕”。年轻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身处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更需将百年建党精神熔铸为血脉基因,在“向内求”中做沉得下去的“秤砣”,在“向前看”中做冲得出去的“箭镞”,在“向阳生”中做燃得起来的“火种”,在“无声处”生长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栋梁之材。(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顾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