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新时代党员教育也要立足文化根基,坚守文化根脉、深耕文化创新、厚植文化底蕴,写好党员教育“更”字篇,让党员在文化浸润中坚定信念、昂扬姿态、强化担当,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坚守文化根脉,筑牢思想根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让理想信念“更”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的巍巍巨轮,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坚定信念,将红色精神融入治沙实践;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脱贫一线,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的红色信仰。新时代党员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和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的基础上,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经常性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重走红色足迹等活动,让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力量;要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党员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让理想信念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更坚定,始终保持对党忠诚。
深耕文化创新,开拓发展新局,在融合时代精神中让奋斗姿态“更”昂扬。“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文化创新为党员奋斗注入新动能。“丝路精神”昭示着文明使者贯通中西、激活基因的传承担当;“非遗精神”彰显着传承者们解码传统、再造新境的破界智慧;“数字精神”展现出文化先锋虚实相生、智创未来的跨界胆识。这些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党员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文化创新融入其中。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云端课堂”“微党课”等线上学习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生动形式,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党员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将时代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引导党员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大胆探索,聚力突破,以创新思维解决发展难题,在融合时代精神中展现更昂扬的奋斗姿态。
厚植文化底蕴,践行为民宗旨,在传递文化温度中让担当作为“更”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以调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为己任,将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为邦本”“敬德保民” 等朴素的民本思想,历经岁月沉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党员教育中,更应引导党员厚植文化底蕴,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党员深刻理解“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内涵,通过开展经典著作研读会、文化论坛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党员从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深刻理解文化传承与党性修养的内在联系,以文化自信激发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立足群众文化需求,组织文艺演出、图书下乡、文化讲座等,将文化传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在传递文化温度中践行初心使命,让担当的步履更坚实。(中共高唐县委组织部: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