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不是看谁的调门高,而是看能不能把事办好,只有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作风建设的标准,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作风问题反映的是党的形象和素质,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绝不是小事。在工作中,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虚假繁荣,本质上是党性弱化、宗旨意识缺失;还有的干部遇事推拖绕、服务冷横硬,实际上是理想信念动摇、群众立场不稳。作风问题看似是行为偏差,实则是思想“总开关”松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延安时期整风运动的“实事求是”,到新时代出台实施的“中央八项规定”徙木立信之举,充分彰显了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宗旨意识是否牢固。宗旨意识的分量,往往是在面对群众利益时愈发清晰。1946年10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干部王克勤在战斗间隙发现村庄起火,听到呼救声后他毫不犹豫冲入火场,救出被困妇女。王克勤的头发被烧焦了,脸也被灼伤了,他在危急关头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成全了一个家庭,感动了一个村庄。他时常跟战士们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应该像尊重父母那样尊重和爱护人民。”反观当下,有的干部把群众来访当成麻烦,对群众诉求打太极、踢皮球,表面看是作风漂浮,实则是初心蒙尘。作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总开关”问题,让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根植于心。
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关键。群众最反感“花架子”,最需要“实打实”。广西百色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有本“沾满泥土”的民情日记,里面有手绘的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每次走访完村民,黄文秀就会在驻村日记上画下这样的地图,标出每一户人家的名字和位置。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扶贫会议记录、扶贫政策、具体帮扶措施,以及每一位贫困户的详细情况……这本“沾满泥土”的日记告诉我们,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当前,有的地方推行“民生微实事”机制,镇村干部每月走访收集群众身边的小事小情、安危冷暖,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限时办结,看似是解决一些琐碎小事,实则是暖了民心。
锤炼党性修养方能锻造过硬作风。对党员干部而言,增强党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在是否把群众当成亲人的具体实践中。要常补精神之钙,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力量,从红色基因中传承为民情怀;要常修为政之德,多到群众身边问需问计,少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常照党纪之镜,把纪律挺在前面,让按规矩办事成为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坚决反对“四风”做起,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唯有将党性修养融入血脉,才能在面对利益诱惑时稳得住心神,在解决群众难题时豁得出力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书写“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作风建设没有终点,群众满意才是最好的答案。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马上办、认真办形成行动自觉,才能让每一份承诺的获得感更加可感可及,让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让“人民至上”四个字始终刻在心上、落在脚下。(中共冠县县委组织部:刘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