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时间 :   2025-04-24 11:5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孙伟良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中共中央近期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作风建设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举措。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精准校准政治坐标。中央八项规定绝非“一阵风”,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言。十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文山会海”的枷锁被打破,“舌尖上的浪费”无处遁形,“车轮上的腐败”销声匿迹,作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未彻底消除,它们换上“新马甲”,以推诿扯皮“打太极”、调研督导“走过场”等新形式暗流涌动。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党员干部应抓住党纪学习教育的契机,将八项规定作为“政治体检”的标尺,经常清扫思想灰尘、祛除行为之垢,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让思想的破冰引领行动的突围,精准校准政治坐标,为作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全力锻造过硬队伍。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直接关乎政治生态的健康状况。某地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的“局长坐窗口”制度,让决策者直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某省建立的“四风”问题直报系统,借助大数据揪出隐形变异问题。这些成功实践深刻表明:抓住“关键少数”,便能有效带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应秉持“向我看齐”的底气,既当好“指挥员”,更当好“施工队长”。在精简会议文件上做减法,在优化服务效能上做加法。让群众的体验从“门好进、脸好看”的表层感受,升级为“事好办、心更暖”的深层认同,从而锻造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

       

“治标成果”迈向“治本长效”,全面扎紧制度藩篱。作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管住手”“刹住腿”的层面,更要向制度要长效。近年来,“基层减负观测点”动态监测减负实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负面清单”划出行为红线,“四不两直”调研机制破除虚浮之风,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组合拳”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威力。展望未来,我们需在精准监督上下更大功夫:一方面,充分利用“智慧监督”平台,及时捕捉苗头性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群众评议+绩效评估”双重考核机制,为担当者撑腰。让制度既成为“高压线”,更化作“防护网”,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长效成果。

       

“政治答卷”转化为“民心工程”,切实厚植执政根基。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虽然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量已连续6年下降,但群众对“微腐败”的投诉仍居高位。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当前,乡村振兴、民生保障、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都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党员干部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田间地头当作办公桌,把群众表情当作晴雨表,用“脱鞋下田”的务实作风化解矛盾纠纷,以“马上就办”的办事效率解决民生难题。真正将作风建设转化为惠民利民的“幸福指数”,切实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上下当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照出差距、照出担当、照出初心。在作风建设这场“接力赛”中,我们要全力以赴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关键一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实保障。(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孙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