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经济民生 >
经济民生
古韵承脉 共富扬帆 ——两山故事“爱情文化古村”之行
时间 :   2025-07-08 18:3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吕晶怡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暮春时节的蠡山漾,水波潋滟。相传两千多年前,这里常有这样一幅温馨画面:西施在桑林间轻歌曼舞摘桑叶,转身至草山上轻捻蚕茧,指尖流转间抽出银丝缕缕;不远处的河面上,范蠡撑着渔船缓缓靠岸,舱里鲜鱼跃动——这对功成身退的恋人,以养蚕、打鱼的农家生活在此隐居,为湖州蠡山的一座小山村埋下了爱情与勤劳的文化基因。


7日7日,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旅红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蠡山村,循着范蠡与西施的传说足迹,探寻这座千年古村落如何以文化为笔、以产业为墨,绘就绿色共富的新画卷。


实践团一行首先来到村会议室。“我们村的发展,始终围绕‘党建 +’引领,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变成共富资本。” 村党总支书记马煜明的话语掷地有声。他介绍,村里推行“365 工作法”打造务实班子,通过党员积分制激发先锋活力,联合乡贤建立“商会助村”党建联盟,形成发展合力。“我们深挖范蠡西施文化,传承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推动‘三色变金色’,2021 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71万元,2022年增长到322万元,靠的就是文化赋能、产业兴村。”

屏幕截图 2025-07-08 185144.png

谈及共富路径,马书记特意提到“三桶金”:“就像当年范蠡教养鱼、西施传蚕桑,现在我们通过文旅产业让村民挣薪金,土地流转收租金,物业合作分股金。汉服共富工坊、共富鱼仓这些项目,都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成果。”这番话让实践团成员对接下来的实地调研充满期待。


听完介绍,村干部马月芳热情地引导实践团前往婚俗馆:“这里藏着蠡山村最动人的故事,每一处都连着范蠡与西施。”刚进馆门,一个巨大的黄色范蠡西施相依泛舟的雕塑映入眼帘。“这是爱情打卡点,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爱情。”马月芳指着后方的情诗灯带区,“晚上灯光亮起,‘两情若是久长时’等诗句映出来,就像看到千年前他们隐居的浪漫场景。”


走进范蠡西施区,马月芳介绍道:“春秋末年,范蠡辅佐勾践复国后,携西施隐居于此。他写的《养鱼经》流传至今,发明的鱼簖现在还有村民在用;西施教大家养蚕,被尊为‘蚕花娘娘’。”在婚俗展区,宋代婚服、“三书六礼”展板、家风家训墙依次呈现,马月芳笑着说:“我们是省级千年古村落,也是简约婚礼示范基地,每年都有新人来办中式婚礼,这些都是文化活态传承的体现。”


而这份从容归隐的背后,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烽烟四起,越国一度不敌吴国,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身陷困境的勾践并未消沉,以 “卧薪尝胆” 的坚韧砥砺心志,睡柴草、尝苦胆,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屈辱,这份不服输、不低头的精神,成为越国上下奋起的旗帜。范蠡作为勾践的重要辅佐者,始终坚定支持,与他一同隐忍蓄力,辅佐勾践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操练兵马,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助越国成就霸业。正是这段在逆境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让他们在功成身退后,仍能以务实姿态扎根田园:将治国的智慧转化为渔桑的技艺,把“不服输”的劲头融入农耕生活的点滴。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基因,也成为村落后来在发展中迎难而上、探索共富路径的文化底气。

屏幕截图 2025-07-08 185147.png

“从婚俗文化延伸出的汉服产业,是我们共富的重头戏。”马月芳带着实践团来到汉服共富工坊,几位村民正飞针走线缝制汉服。“这些丝线来自本地蚕桑,我们的‘蠡山蚕花’是非遗技艺,绒花、缠花都是一绝。”她指着架子上的文创产品介绍。

“这里与村干部沈燕的工作室合作,通过“来料加工+全套定制”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职参与的年增收最高达 10 万元,兼职处理订单也能补贴家用。”马月芳补充道:“我们还在新市开了 2 家门店,把汉服生意做到城里,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链收益。”一位正在刺绣的阿姨停下手中活计,笑着说:“靠这门手艺,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西施娘娘传下来的福气啊。”


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共富工坊只是蠡山村文化赋能的缩影。马月芳介绍,村里通过“村集体+青创公司”模式,孵化出乡韵华章文化传媒公司,不仅运营城里的汉服门店,还推出游船咖啡、假日手作等项目,带动 30 余名村民兼职,帮扶 4 户低收入家庭;即将竣工的“共富鱼仓”,传承范蠡养鱼智慧,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 10 万元;36 户农户加入“农房合作社”,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餐饮、直播基地,每年股金分红超 100 万元。


“从范蠡西施的‘勤劳致富’,到现在的‘抱团共富’,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文化根脉。”实践团成员们感慨道。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实践团成员们也将用实际行动为蠡山村的发展助力:借助校园平台宣传小山村的文化与发展,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增进师生对其的了解,并结合专业所长为村落发展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为古村助力。


夕阳西下,实践团望着蠡山漾的余晖,仿佛看到两千年前的渔舟与如今的游船在水面交汇 —— 从蚕桑渔猎到文旅共富,这座小山村正用文化传承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通讯员:吕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