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深深扎根“人民大地”,涵养群众“幸福之花”
时间 :   2024-10-30 11:0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高健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人民”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人民”融入进自己的血液中。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基层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选调生作为基层干部中的骨干力量,要在人民这片大地上不断向下扎根,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改革的初心、过程和结果紧紧围绕着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为群众涵养出更加满意的“幸福之花”。


以民为本,在沟通上多用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作为选调生的我们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都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位,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群众。只有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心上。初入基层的我们面临的***项工作就是如何顺利地与群众沟通,如何多了解群众的“家事”“难事”“关心事”。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做到贴心,加快身份转变,要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向群众讲解医疗、教育、住房等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收集群众诉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二要保持热心,带着笑脸、热情往群众堆里扎,多往“矛盾窝”里钻,多到“问题屋”里去,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化解矛盾,实打实解决困难;三要持续耐心,拜人民为师、耐着性子做事,认真倾听群众诉求,耐心解答群众疑惑,循循善诱化解群众矛盾,确保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通过贴心、热心、耐心地沟通,开出令群众放心、开心、称心的“幸福之花”。


问题为导,在服务上多用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做的好不好,要由群众来评判,要看群众的感受。尤其是在基层工作中,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事关万家忧乐、民生冷暖。因此,提升群众幸福感工作关键在一个“情”字,这个“情”,是不忘初心建设基层的情,也是心中装着群众的情。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将自己置身于“烟火气”中。这样在面对繁杂多样的群众诉求、面对邻里乡间的矛盾纠纷时,才能准确理解群众的情感和情绪,把话说进群众心窝、把事办到群众心头、把情送到群众心底。与群众打交道,靠“躲猫猫”“拖字诀”“空头支票”是行不通的,只有“换位思考”,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在思想根子上强化群众观点,打心底里感恩群众、尊重群众、重视群众,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在行动实践上深化群众情感,带着深厚感情到基层去,要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常到农家炕头唠一唠,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校正工作方向和标准。通过热情、真情、深情地服务,开出令群众忘情、动情、炽情的“幸福之花”。


真抓实干,在小事上多用力。《心无百姓莫为“官”》文章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大的机能才会充满动力。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要有观六路的“眼力”,多看群众“脸色”;有听八方的“耳力”,多听群众“牢骚”;有勤丈量的“脚力”,多走群众的乡间地头;有善创新的“脑力”,多思群众的诉求建议。在勤拭“眼力”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是非曲直、切准问题症结,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增强“耳力”中,潜听基层“呼声”“怨言”“骂声”,从民声中找到加强工作的着力点、解决问题的破解点、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在强健“脚力”中,坚持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要离开凳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多迈群众门槛、敢沾田间泥土。在善动“脑力”中,多思谋、想办法、优方法、做决策,练就“拨云见日”的真本事、硬功夫。无论是信息走访、矛盾调解等“必答题”,还是安全秋收、禁烧秸秆等“加试题”,都要认真对待、高效处理,把一件件关键“小事”办成“看得见、摸得着、有答案”的“暖心实事”。通过眼力、耳力、脚力、脑力围绕小事,开出令群众感受到活力、动力、魅力的“幸福之花”。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作为选调生的我们要将自己深深扎根于基层沃土、人民大地,牢记“人民”分量,厚植为民情怀,兑现为民承诺,坚定为民方向,在破解矛盾中找到新思路新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新方法新经验。“用心”、“用情”、“用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平原县委组织部:李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