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党建
四个融合”、促乡村旅游发展
时间 : 2021-08-20 12:2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立足中心工作抓落实、紧盯重点任务抓推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有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抓“农旅融合”促发展。以全域乡村旅游为龙头带动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采取“党支部+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以晚熟芒果、皱皮黄果、草莓、百香果等为主的种植采摘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集中打造滨江旅游为龙头,乡村休闲旅游为重点,生态康养度假为补充的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项目和资金,加强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载体联动、党群联创”的联合机制,共同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协调不畅通等发展瓶颈,一体化推进党建联合体与旅游产业联合体融合发展,完善产业体系、旅游品牌培育等措施,做实旅游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使昔宜旅游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抓“茶旅融合”促保护。“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村党组织始终发挥着车头带动作用,倡导茶农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茶资源,着力打造茶品种博览园,一是以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体验适度开发旅游。依据《古树茶保护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古茶树保护开发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规范农户行为,铸造了古树茶资源保护的“利剑重器”;从茶叶管护、茶叶加工上统一标准,严守农残底线,以党员分片区挂牌管护方式,落实到片,责任到人,实现树树有人管,确保白莺山茶的品质安全,让消费者放心。二是以发展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要素。以文化资源为为依托,不断推进文旅、茶旅融合发展,按照云南省提出的“六个茶”(观茶、采茶、制茶、存茶、品茶、卖茶)的要求,实现旅游业态从看景到体验的转变提升,实现茶旅融合乡村旅游的闭合发展,让游客体验趋于完整,促进消费,拉动群众增收。三是以群众增收提高茶叶保护意识,近年来古茶树长势越来越好、茶叶价格越来越高,手中钱袋越来越鼓,老百姓和茶企业已初步体验到了茶旅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的受益让群众意识到古树茶是白莺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干细胞”,在党支部的号召带动下,自觉形成茶资源保护意识。在三个环节互联互通且相互反哺下形成闭环,实现以党建促茶旅融合,促生态保护,带动群众通过茶叶产业增收的发展模式。
抓“民旅融合”促团结。围绕着社会建设目标,党组织通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关切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依托多个少数民族杂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利用其传统的民风民俗吸引外来游客观光,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也加强了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工作,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二是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和谐。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石,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三是发扬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对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四是创新工作机制,维护民族稳定。通过实施“民族团结保经济”的工作机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地,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发展动力。
抓“电旅融合”促治理。一是依托浓郁的水电文化和水资源,通过合理规划旅游设施,结合旅游环线的建设。全力推动水电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定位。建设迎江酒店、迎江栈道、自行车骑行、水电文化公园等项目,明确了集镇水电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旅游党支部在总支的统一指挥下充分发挥协调、统一的作用,促成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落地,形成特色旅游新亮点。二是移民后续安置促稳定。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成为,促进漫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更好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移民新村点5个,总投资3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美化亮化、两污治理和产业规划发展。三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通过旅游、党建共同体的间接促进,农户收入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更加靓丽、群众精神焕然一新。在环境治理上,党支部和党员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老党员做起了环境卫生和环境整治的监督员,评选表彰了美丽庭院示范户,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在信访维稳中,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全年无越级访、非访,注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党员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全镇呈现出一片和谐团结的局面。(漫湾镇:陈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