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这句在基层广为流传的话,朴素地道出了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的真谛。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但衡量一名干部是否真正成长、是否堪当重任的标准,却始终锚定在两个字上:“实干”。干部的成长,绝非简历上的平步青云,也非会场上的侃侃而谈,而是双脚沾满基层的泥土,心中沉淀为民的真情。真正的干部成长,在群众炕头、田间地头;在于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为务实的举措;更在于深刻领悟“镀金不如筑基,表功不如立功”的为政之道。
一、炕头田头: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与“大课堂”
干部的“成长”二字,其中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成长,是能力的增强、境界的提升、初心的淬炼,这一切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
“沾泥带土”是获取一手信息的“显微镜”。政策制定在机关,但政策效果在基层。一份报告、一串数据,或许能勾勒出宏观轮廓,却无法替代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鲜活感知。坐在群众的炕头上,听他们唠家常、诉苦衷,才能听懂“话外之音”,看清数据背后真实的民生冷暖;走在崎岖的田埂上,看庄稼的长势、察水利的得失,才能发现文件落实中“最后一公里”的堵点。这份“泥土气”,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好的“消毒剂”,它让干部的认知从“纸面”落到“地面”,使决策更接“地气”,更富“底气”。
“身入心至”是培养群众感情的“粘合剂”。干部与群众,不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应是鱼水情深、血脉相连的共同体。这种感情的建立,无法通过会议和文件传递,只能通过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一件件实事的办理来累积。当干部挽起裤腿,与老乡一同下地劳作;当干部耐心坐在炕头,为老人解答医保政策,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消解的是隔阂,赢得的是信任。这份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干部在攻坚克难时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激励干部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因此,将深入基层作为干部的“必修课”,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要求,更是成长路径的必然。这片广阔的天地,是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的“大课堂”,在这里学到的“基层哲学”,是任何高等学府都无法授予的宝贵财富。
二、实干担当:化“急难愁盼”为“务实举措”的“转换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入基层的“知”,最终要落脚于实干担当的“行”。群众最反感的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评判干部,不看口号喊得有多响,而看实事办得有多好。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清单,变为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是干部成长中最关键、也最见功力的环节。
“急难愁盼”是考题,更是行动的“哨声”。孩子的入学、老人的就医、家门口的交通、创业的贷款……这些群众心头的大事小情,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部能否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将其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检验的是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实干担当,首先就体现在“闻哨而动”,主动寻找问题、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矛盾、绕道而行。
“务实举措”是答案,更是能力的“试金石”。找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需要的是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它要求干部不能“想当然”,必须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找到那个投入最少、效益最大、群众最满意的“最优解”。这个过程,可能是协调多个部门的“马拉松”,可能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战”。当一条因为权属问题拖了多年的“断头路”终于打通,当一套复杂的审批流程被精简为“一窗办理”,干部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其政策水平、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和提升。这种在实战中增长的本领,远比纸上谈兵来得扎实、可靠。
实干担当,本质上是一种“把人民的事当家事”的责任感。它让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彻底转变,其成长的标志,不再是手中权力的扩大,而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跃升和群众口碑的积累。
三、初心为民:“镀金”与“筑基”,“表功”与“立功”的价值抉择
干部的成长路径,也是一场价值观的持续拷问。是追求短期的、显性的“镀金”,还是甘于做打基础、利长远的“筑基”?是热衷于“表功”以博取关注,还是沉下心来“立功”以造福一方?这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干部成长的天花板和最终格局。
“镀金”不如“筑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镀金”思维,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表面光鲜,是急于在任期内制造“亮点工程”“数字政绩”。这种成长是脆弱的,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往往留下一堆“烂尾”的后遗症。而“筑基”,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它意味着甘于从事那些周期长、见效慢,但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比如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本土产业、守护绿水青山。这样的干部,或许在短期内不显山露水,但他们所夯实的根基,将成为一地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他们的成长,也因此而厚重、而坚实。
“表功”不如“立功”——追求永恒的“价值碑”。真正的功劳,不是汇报材料里堆砌的文字,不是新闻稿中罗列的数据,而是刻在群众心里的印记。焦裕禄治下的兰考泡桐、谷文昌带领东山种植的木麻黄、黄文秀留在百坭村扶贫路上的脚印……他们从未为自己“表功”,但他们的“立功”,却让人民永远铭记。干部的成长,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一名干部离开一个地方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不舍与赞誉,才是对其成长价值最权威的认证。
“初心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镀金”与“筑基”、“表功”与“立功”的每一次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就是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就是选择了最坚实、最无悔的成长道路。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实干家的舞台。干部的成长,是一个将个人价值融入为人民服务事业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沾泥带土”的基层实践中开启,必须在“实干担当”的解题答卷中深化,必须在“初心为民”的价值坚守中升华。(剑河县南加镇人民政府:陈礼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