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在社会发展的宏大版图中,基层作为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前沿阵地,是各类矛盾的汇聚点与始发地。筑牢基层矛盾化解防线,已然成为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石的关键之举,对于维护民生福祉、促进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基层矛盾化解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基层矛盾往往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邻里纠纷、土地权益争端,到民生保障落实的分歧等,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倘若不能及时有效化解,不仅会让群众的权益受损,更会使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大打折扣。比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关于改造方案、施工时间等问题引发的矛盾,若处理不当,居民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不满情绪。而通过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倾听群众诉求,合理调整改造方案,就能在保障改造顺利推进的同时,维护好群众的居住权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为民服务的决心与成效。
基层矛盾化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矛盾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从个体矛盾演变为群体冲突,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个别地方因基层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例警示我们,忽视基层矛盾的危害极大。只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矛盾的升级与扩散,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只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基层矛盾化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基石,而基层矛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无论是资源分配的不均,还是规则执行的偏差,都可能引发矛盾。例如在农村集体资产分配中,若分配方案不透明、不公平,就容易引发村民间的矛盾。而妥善化解这类矛盾,意味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不合理的规则,确保资源分配合理、程序公正。这不仅能解决当下的矛盾纠纷,更能在基层树立起公平正义的标杆,让群众相信付出必有回报,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进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公平正义在基层得以彰显,社会的运行才会更加顺畅,人们的生活才会更有尊严。
基层矛盾化解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矛盾化解则是检验基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有效的矛盾化解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法治思维、民主协商、科技手段等多种方式。通过化解矛盾,能够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制度漏洞、机制短板,进而倒逼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矛盾的高发领域和产生原因,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矛盾调解,能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和民主性。在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基层治理的理念、方式和手段得以持续优化,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稳步迈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乡人民政府:满益园、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