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党建
 基层党建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纽带,也是政策落地、民意汇聚的前沿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层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做好乡镇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传家宝”,更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然而,当前部分乡镇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的现实困境。随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传统的“开大会、念文件、贴标语”模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当手机成为“新农具”,抖音、快手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我们过去依赖的传播渠道受到了巨大冲击。部分地区的思政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需求、认知习惯出现了“脱节”,陷入了“上面热、下面冷”的尴尬局面,其应有的生命力与活力未能充分激发。
让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重新焕发“生命线”,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三大转变,找准新时代乡镇发展的契合点。
第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在“接地气”中凝聚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不能是“我讲你听”的硬性灌输,而应是“春风化雨”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必须走下讲台、深入田间地头,用“乡音土语”解读“国之大者”。要善于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具体事例,把政策语言翻译成家常道理。例如,通过“院坝会”“堂屋会”等形式,在与群众拉家常、聊生计的过程中,将党的惠民政策、乡村振兴蓝图自然融入,让群众在共情中认同,在认同中追随。
第二,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融合”,在“解难题”中彰显价值。思想引领不能空对空,必须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回避民生痛点、不触及现实矛盾,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要把思政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留守儿童关爱等具体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当群众看到干部是在真心实意为他们跑腿办事、排忧解难时,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才更有说服力。这正是“生命线”力量的生动体现——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
第三,从“传统阵地”转向“线上线下结合”,在“新空间”中掌握主动。面对数字化浪潮,乡镇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缺席。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趋势,不仅要巩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实体阵地,更要积极开拓网络新阵地。通过建立村民微信群、运营乡镇公众号、制作本土化的短视频内容等方式,将主流价值、政策信息、榜样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出去,有效对抗负面信息的侵蚀,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工作的“最大增量”。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它绝非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关乎全局的“硬道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唯有守正创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在最广袤的基层土地上,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惠水县王佑镇人民政府:罗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