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党建
 基层党建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社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它如同广袤大地的深厚根基,承载着希望,孕育着生机。一切宏伟蓝图,最终要靠基层力量来绘就;一切方针政策,最终要在基层实践中见成效。当前,我们正处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激发治理活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新期待,已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深刻把握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在深化认识中锚定方向。 基层治理绝非简单的“管治”,其核心在于“服务”与“凝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站稳人民立场。这意味着基层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更要主动回应百姓的急难愁盼,将“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要深刻理解,基层既是矛盾问题的“源头”,也是化解风险的“关口”;既是执行政策的“末端”,更是创新实践的“前端”。只有牢牢把握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服务人民群众”这个核心,基层治理才能不偏向、不迷航,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清醒审视基层治理的现实挑战,在直面问题中精准施策。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方面,“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依然突出,权责不匹配、资源保障不足导致基层在承接繁重任务时常感力不从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尚未根本缓解,各类考核、检查、填报表格挤占了大量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从过去追求“温饱”到现在渴望“美好”,从关注物质层面扩展到追求精神满足、参与公共事务,这对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兴领域,传统的治理模式覆盖不足、方法失灵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存在一定的治理盲区。正视这些“成长中的烦恼”,是我们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逻辑起点。
奋力开拓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在改革创新中提质增效。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关键在于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一要在“强基固本”上下功夫。 持续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选优配强“领头雁”,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号召力。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确保基层有权办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二要在“减负赋能”上出实招。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基层必要的权限,增强其统筹协调和自主决策能力。三要在“智慧治理”上求突破。 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打造“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提升政策传达、民意收集、风险预警、公共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让科技为基层工作插上翅膀。四要在“多元共治”上聚合力。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畅通参与渠道。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擦亮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亮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层天地,广阔无边;基层工作,攸关全局。让我们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务实的举措,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澎湃动能与无限活力,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最坚实、最深厚的根基!(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 :刘香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