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针对吸纳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这一重要指示点明了规划编制的关键所在——人民是发展的根本、智慧的源泉、力量的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若想在“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过程中交出满意的民生答卷,就必须扎根人民、回应关切、务实笃行。
扎根人民,以调研汇聚民生“源头活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规划能否贴合民心,关键在于是否精准把握民情民意。党员干部需摒弃脱离群众的“闭门造车”,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社区院落,用脚步丈量民生需求。通过“院坝恳谈”“田埂议事”,替代会议室里的空泛讨论;在机器轰鸣中,探寻产业升级的痛点与动能转换的方向;从邻里家常里,发现“一老一小”照料难题,明确公共服务优化重点;在街头烟火气中,捕捉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规划目标与民心同频。唯有如此,规划才能像大树般深扎实践沃土,将调研所得转化为惠民成果,为“十五五”规划筑牢民心根基,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应关切,以互动传递政策“民生温度”。判断政策好坏,群众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标准。察民情、汇民智只是起点,让群众诉求得到落实、建议有回应才是关键。要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反馈通道,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民意“直达车”,更要建立“收集—分析—反馈—执行—评估”的全流程闭环机制,避免民意收集“走过场”。党员干部需主动担当,对群众合理诉求和可行建议,做到限时办理、及时反馈、全程公开,推动诉求转化为交通畅通工程、学校新建项目、社区微改造等惠民实事。只有让政策饱含温度,让规划举措精准对接民需,才能让“十五五”规划成为凝聚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
务实笃行,以实干收获惠民“发展果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十五五”规划的价值,最终要靠惠民实效来体现。党员干部需找准群众期盼与战略需求的结合点,围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可落地、可评价的“民生实事清单”。工作中既要解决当下的紧迫难题,也要谋划长远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协同推进。面对落实中的“硬骨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涉险滩的魄力,逐项攻克、逐条落实,确保规划部署不悬空、惠民承诺不落空,让“十五五”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奋斗者,经得起人民与历史的检验。(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