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这条路,走对了
时间 :   2025-09-15 22:1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人民日报》9月15日报道了一组来自云南的鲜活场景:在昆明,榴莲装箱发往全国;在磨憨口岸,商户刷脸通关;在印尼和老挝的田间地头、病房教室,来自云南的农业专家和医生忙着帮人种地、治病、育人。看起来是些日常事,其实折射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云南这条向南开放的路,走对了,也走实了。背后是组织在统筹、干部在冲锋、机制在运转,让“看得见”的成效有“看不见”的支撑。


中老铁路通了,“郑和号”开了,多式联运跑起来了,货动了、人动了、世界也动了。27万吨榴莲从南方涌入,成千上万吨蔬菜和新能源车走出去。路不是修来看的,是用来走的。今天的云南,不再是过去地图上的“边角”,而是在通道、网络、平台里,成了国家向南开放的关键一环。这不是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正在发生的现实。这背后,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超前布局和高效联动,特别是一线口岸、交通、外事、经贸等条线干部的实干担当。


而我们走通的,不只是经济的路,更是情感的路。过去出国是大事,如今一个手机App就能办清关、找市场;过去靠人托关系,如今靠平台对接资源。还有那些从云南出发的医护人员、老师、农技专家,他们没有去谈项目,却让合作有了温度、有了人味。民心相通这件事,表面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成效,但真正决定了合作能不能长久。云南几十所高校正加快培养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边境县也组建了“国际服务专班”,从翻译到金融,从法务到技术,越来越多本地年轻人,成了“走出去”的中坚力量。


当然,任何一条好路都不是自动铺平的。边境安全得有人守,生态红线要有人护,合作规则需要一条条去磨合。货出去容易,留下来才是本事。这考验的不只是胆子,还有智慧、耐心和系统思维。云南要想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把眼光放长,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从通道谋划到落地服务,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更考验组织协调能力;不是谁想干就能干,更需要一支懂国际、懂政策、懂本地的干部队伍撑得住、冲得上。


现在回头看,向南这条路,我们起步早、方向对。可眼下正是关键节点,是从“通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渡点。我们不能满足于“路通了”,更要真正做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心有所依”。机会就在眼前,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它变成实实在在变化的能力和耐力。


路走对了,就不怕远。云南正是在路上,也必将在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