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作风建设应“常细长”
时间 :   2025-08-29 18:0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凯成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作风建设绝非一时一地的突击任务,而是关乎党运国脉的永恒课题。它如同无声的春雨,润泽着党和群众的血脉联系;又似精密的齿轮,驱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轮前行。“抓常、抓细、抓长”这六个字,既是方法论,更是认识论,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唯有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才能筑牢作风建设的铜墙铁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政治动能。


常态之功,在于锲而不舍的韧劲。作风建设最忌“一阵风”式的运动化治理。要打破“问题反弹-集中整治-再反弹”的循环怪圈,必须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某省推行“作风建设日常体检”机制,通过月度自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使作风监督成为组织生活的常态内容。这种“常长”结合的监督模式,让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逐步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深刻转变。唯有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一种政治习惯和行为自觉。


细微之治,在于见叶知秋的敏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问题往往潜藏于接待群众的一个表情、处理文件的一个环节、基层调研的一个细节之中。当每一个服务窗口都成为作风建设的展示窗,每一次群众沟通都化为密切联系的纽带,我们就能在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真正筑牢作风建设的群众根基。


长效之策,在于制度文化的协同。作风建设既要靠制度的刚性约束,也要靠文化的柔性滋养,创新“制度、科技、文化”三维模式:一方面完善作风建设责任清单,运用大数据建立干部作风数字画像;另一方面开展“清风传家”活动,将作风要求融入家风建设。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既扎紧了制度的铁笼,也营造了崇廉尚实的文化生态。更重要的是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新型作风问题,及时创新监督方式,确保制度建设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作风建设本质上是党群的永恒对话、上下的持续互动。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作风要求,在细微之处展现公仆情怀,在长久实践中坚守初心使命,党的形象就会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以“常细长”三重奏谱写作风建设新乐章,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加磅礴的人民力量,开辟出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张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