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实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以“事事躬行”的担当精神,将群众冷暖系于心间、将民生责任扛在肩头,用实干脚步丈量民情,以务实作风温暖民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一、警惕“空转”之弊:莫让“民生清单”沦为“纸上文章”
现实中,少数干部的“不作为”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对群众诉求“踢皮球”,把“正在研究”当挡箭牌,让“马上办理”变成“无限拖延”;有的面对矛盾“绕道走”,习惯用“程序合规”掩盖“担当缺失”,用“按规定办”推卸“为民之责”;更有甚者将惠民政策“截流打折”,让“最后一公里”变成“中梗阻”。这些行为如同白蚁蛀空堤坝,看似微小却足以动摇执政根基。某地曾因医保报销流程繁琐,导致重症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某村因干部对饮水工程“重建设轻维护”,让“放心水”变回“闹心水”。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功”,群众利益经不起任何“拖延”。
二、破除“梗阻”之因:既要“解剖麻雀”更要“对症下药”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松动。部分干部将“官位”异化为“私产”,把“权力”当作“筹码”,在“政绩冲动”与“责任逃避”间摇摆不定。某镇干部为应付考核,在脱贫数据上“注水加料”,结果被群众举报后“一地鸡毛”;某社区工作人员对老人养老认证需求敷衍塞责,导致老人多次奔波无果。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为民服务”异化为“完成任务”,当“群众满意”让位于“领导注意”,必然导致干群关系“温差”加剧。此外,制度层面的“篱笆”尚待扎紧:有的地方考核“重痕迹轻实绩”,让“材料政绩”大行其道;有的监督“重形式轻实效”,使“问题清单”沦为“档案摆设”。
三、厚植“躬行”之志:以“三实”作风书写民生答卷
一是实干为先,当好群众“贴心人”。要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浙江“浦江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领导干部带头下访接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重庆“民情茶馆”之所以广受好评,关键在于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真话、察实情。唯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方能沉淀真情。二是实招为要,练就服务“硬本领”。面对群众诉求,既要“接得住”更要“办得好”。某地创新推出“民生实事票决制”,让群众“点单”、政府“接单”;某街道建立“未诉先办”机制,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提前化解潜在矛盾。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把“民生痛点”变成“幸福亮点”,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点赞。三是实效为本,筑牢制度“防火墙”。要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明确“任务书”、划定“时间表”、亮出“军令状”。某县推行“群众诉求办理红黄蓝预警机制”,对超期未办事项亮牌督办;某市建立“干部履职负面清单”,将“不担当不作为”纳入考核“一票否决”。这些制度创新,让“事事躬行”有了硬约束,让“时时安心”有了强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下,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当每一项政策都带着温度落地,当每一个难题都得到用心破解,我们定能让群众的笑脸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风景,让“时时安心”的民生答卷写满神州大地。(剑河县磻溪镇人民政府:严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