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政策落地生根的土壤。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多头考核”等顽瘴痼疾,如同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沉重地压在基层干部的肩膀上,耗费了他们大量本该用于服务群众、推动落实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为基层减负松绑,绝非简单的减法运算,而是一场关乎治理效能提升、干部活力激发和群众获得感增强的深刻转变,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减负之要,首在破除“形式主义”紧箍咒。形式主义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大山。必须从思想源头上正本清源,坚决摒弃“材料出政绩”、“痕迹论英雄”的错误导向。要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少发文、发短文,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让干部从“指尖上的忙碌”和“会海里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要优化督查检查考核机制,重实际效果而非留痕厚度,统筹规范频率和内容,避免重复扎堆、名目繁多,“指挥棒”必须指向实绩实效,而非表面文章。
减负之核,重在畅通“赋能增效”主渠道。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关键是为基层赋权赋能,打通堵塞、理顺机制。要厘清各级职责边界,坚决防止上级部门当“二传手”,把本该自身承担的职责随意摊派给基层。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特别是在资源调配、人员使用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让基层有权力、有能力办好群众身边事。要优化信息系统,打破数据壁垒,促进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真正把基层干部的精力从繁杂的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
减负之效,终归指向“实干担当”新风尚。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服务群众、狠抓落实。要让干部从忙于应付“表格”、“台账”、“迎检”中抽身,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用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实际工作中。要营造鼓励担当、宽容失误的氛围,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成为鲜明导向,激发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基层减负,是一场必须持续深化、务求实效的改革。其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干部状态的提振上,体现在群众满意度提升上,体现在治理效能的跃升上。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唯有真正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干实事、甩开膀子抓落实,在广阔的基层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力量,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磅礴基层力量。(平江镇: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