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和纪律规矩日益严明的背景下,“禁酒、禁止违规聚餐宴请”等规定,本质上是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避免“四风”问题反弹,保护干部职工远离违规风险,这既是对组织负责,也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从长远来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维系,本就不应依赖于“酒桌文化”“宴请往来”,而是基于真诚、合规、有深度的交流。我们如何在合规前提下维系感情,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笔者提出如下肤浅建议。
一是要正确理解禁令的本质。首先,从“约束”到“保护”的认知转变。禁止的不是“正常人际交往”,而是“违规行为”。以往一些以“联络感情”为名义的聚餐宴请,往往掺杂着利益输送、公款消费等不良因素,这类行为不仅破坏纪律,还可能让人际关系陷入“功利化”陷阱。禁令的出台,是为了切断“违规纽带”,让人际关系回归纯粹。真正的情谊不应建立在“觥筹交错”或“违规越界”之上,而应基于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健康的互动方式。其次,破除“靠吃喝维系感情”的误区。许多人习惯将“聚餐喝酒”视为“拉近关系”的捷径,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的浅层理解。试想:如果一段关系需要靠“酒桌应酬”来维持,其基础是否足够牢固?当禁令剔除了这些外在形式,反而能筛选出真正纯粹的感情。那些愿意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在生活中真诚关心、在精神上彼此共鸣的关系,才是更值得珍惜的。
二是要合规维系良好的感情。首先回归“精神联结” 与“正向互动”。摒弃“酒桌交流”,可以转向“工作交流”。比如:一起探讨业务难题、分享行业资讯、协作完成项目,在专业提升中建立“战友般”的信任。例如,利用午休时间讨论一个工作方案,或在下班后通过线上会议分享学习心得,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的互动,比聚餐更能建立深度联结。其次,细节中的关怀与支持同事之间的感情。一句对对方工作成果的真诚肯定,一次主动分担任务的援手,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的耐心倾听......等等,这些“非功利性”的关怀,比酒桌上的“称兄道弟”更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再如,约上朋友一起运动,这些基于兴趣和价值观的互动,能让感情建立在更健康的基础上,且更容易长久。再次,可以家庭式、轻量化的日常联络,通过电话、微信分享生活琐事,或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进行“合规聚会”(如在家中喝茶聊天、一起做饭、户外野餐),这种不带功利性的家庭式互动,反而能让关系更贴近生活本真。
三是要破除“枯燥感”的生活观。禁令之下,觉得“生活枯燥”,可能源于过去对“酒桌社交”“宴请文化”的心理依赖,将“热闹”等同于“幸福”。事实上,真正的生活幸福感更多来自内在的充实。比如,专注于一份热爱的工作、培养一个能沉浸其中的爱好、维系一段真诚的亲密关系、实现一个个人成长的小目标。当重心从“外部形式”转向“内在提升”,会发现脱离“饭局”后的生活,反而能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有意义的事物。因此,树立“合规即自由”的认知,禁令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划定“安全区”,知道“哪些事不能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行为自由”。
四是要对“禁令下”的深层思考。真正健康的社会关系,应当建立在“合规、真诚、平等”的基础上。禁令剔除的是“违规的交往形式”,而非“正常的人情往来”。对于干部职工而言,遵守纪律不仅是政治要求,更是对自己、对家庭的保护。如:纵观我们身边曾经发生的许多人和事,因“酒桌应酬”“违规宴请”而耽误了个人前途和牺牲了家庭幸福。而从社会层面看,当“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社交关系”成为共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更纯粹,社会风气会更清朗。这时候,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分辨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最终答案是:那些在你遵守纪律时依然理解你、支持你,愿意与你在合规前提下真诚相处的人,才是值得珍惜的长久伙伴。(贵州省从江县人社局:韦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