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时,驻村工作不仅是脚踩泥土的实践,更是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纸的时代答卷。作为驻村干部,我深刻体会到:唯有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让组织活力渗透进田间地头,才能让振兴蓝图在乡土深处落地生根。
筑牢组织堡垒,让红色基因成为振兴"压舱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神经中枢",其凝聚力直接决定着政策落地的精度与深度。驻村伊始,我们便将强化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跨村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班子成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履职能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将"三会一课"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民生恳谈会结合,让组织生活成为集智聚力的平台。
锻造先锋队伍,让人才活力成为振兴"动力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驻村工作的核心要义,在于打造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我们坚持"内育外引"双轮驱动:对内,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中挖掘培养后备干部,通过"头雁工程"实施定向培养,让本土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对外,搭建乡贤联络平台,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在外人才反哺家乡,为乡村注入技术、资金与理念。
厚植民生底色,让党建实效成为振兴"试金石"。党建引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我们紧扣"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目标,坚持大农业观推动特色产业升级:立足本村资源禀赋,推行"一村一品"发展策略,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动模式,将分散的农户嵌入产业链条,实现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在产业培育中,注重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技术攻关,破解农产品产销难题,让"土特产"变身"香饽饽"。
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扎根泥土的实践哲学。当组织堡垒在田间地头筑牢,当先锋力量在产业一线集结,当民生温度在村舍院落传递,乡村振兴便不再是纸上蓝图,而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作为驻村干部,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领航灯,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的时代篇章,让党的红色旗帜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始终高高飘扬。(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人民政府:石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