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是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其交通安全直接关系村民日常出行与乡村振兴发展。作为离群众最近的行政机关,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党委、政府需从设施、管理、意识三方面发力,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补齐设施短板,筑牢硬件防护网。针对乡村道路弯多、坡陡、路窄的特点,系统开展隐患整治。对临水临崖路段加装波形护栏,在急弯处增设广角镜和减速带,在学校、村口等人员密集区划设斑马线和减速标识。加快改善路面平整度工程进度,在夜间照明不足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步完善道路两侧排水沟渠,避免雨水冲刷路面引发塌陷。建立道路养护长效机制,组织专人定期巡查,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和损坏的交通设施,从硬件上降低事故风险。
二是强化秩序管控,织密管理防护网。组建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劝导队,在赶集日、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驻守路口,劝导驾驶违规违法行为。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常态化执法,严查农用三轮车违法载人、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对乡村客运车辆实行“户籍化”管理,督促企业定期检修车辆、培训司机,严禁超速超员。利用监控探头、移动测速等科技手段加强路段监管,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管控,让交通违法无处遁形。
三是提升安全意识,构建思想防护网。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大会、宣传栏、短视频等形式普及交通法规和避险知识。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开展“点对点”宣传,用方言讲解事故案例,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在中小学开设交通安全课程,组织 相关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带动家庭遵守交通规则。定期举办交通安全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安全理念融入乡村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出行习惯。(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周秀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