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增收渠道窄与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近年来,泉林镇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共富工坊”发展模式。通过村企结对联建、合伙人招募回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盘活闲置资源,搭建致富平台,成功开辟了群众增收、集体壮大、企业增效的多赢新路径。
一、组织联建强引领,筑牢共富“主心骨”
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以企业提供项目、村集体协调组织、群众参与生产的模式打造共富工坊。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召开6次专题会议,由党支部召集,村企双方、党员代表、工坊骨干参与,及时研究解决工坊运行中的订单、用工、管理等问题10余件,确保高效运转。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赴蒙阴、沂水、费县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6次,借鉴先进经验,选派优秀镇村干部、企业党员骨干担任“工坊管家”,负责日常管理、技能指导、矛盾调处。
二、 资源联享盘家底,激活闲置“沉睡资产”
充分挖掘镇村资源优势,逐步建立镇村资源台账,摸排闲置空闲厂房17处、闲置土地8000平方米,建立“闲置资源库”,明确位置、面积、现状及可用性,科学规划改造各村闲置场所。摸排村庄产业需求、适配项目,引入机床附件“双创”产业园和智典农牧项目,引导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运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泉林村与和顺玩具公司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利用闲置村级场所,打造泉力玩具厂“共富工坊”,占地1000余平方米,能带动周边村民40人就业,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三、 服务联动优生态,打通发展“关键环节”
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高标准打造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1处,发布“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令7条,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共富工坊”建设。联合人社部门及企业技术力量,针对工坊所需工种,开展“订单式”、“岗前+在岗”精准技能培训10次,500余人次参训学习,有效提升就业能力。 镇党委积极牵线搭桥,利用农产品展销会、企业自身销售网络等平台,帮助工坊产品拓展销路。建立“共富工坊”产品名录,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和工会福利采购范围。
四、 效益联赢促共享,结出丰硕“共富果实”
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灵活就业岗位,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村集体通过提供场地、管理服务等获得了稳定租金或分红收入,企业有效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用地成本,稳定了部分劳动力,拓展了生产能力和乡村市场,社会形象显著提升。目前全镇在各村建成共富工坊、小型生产车间7家,机床附件“双创”产业园落地村企联建项目6个,稳定吸纳就业1000余人,人均月增收2500元,可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下一步,泉林镇将持续深化模式创新,拓展工坊业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让“共富工坊”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人民政府:张腾)